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片片银杏林在绵竹清平的河谷山峦间生长,
TUhjnbcbe - 2023/2/19 17:56:00

一、细雨入清平

我已许久未去清平,清平却常常入梦。

清平是德阳所辖绵竹市的一个乡镇,位于邻近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的龙门山区。

我与清平是有缘的。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就结识了她。那是学生时代到清平地质实习,她那蓊郁的森林、险峻的河谷、清晨的晓雾、*昏的夕阳,还有河滩里的钻井和工棚,如诗如画般进入了我年轻的心灵,至今不忘。自那时起,我知道了清平是一座学人向往的地质博物馆,她有着发育完整宛如迷宫的喀斯特溶岩地貌;知道了将在清平山里修建一座大型水库,把清甜纯净的山泉水引至山外的工业城市——德阳。因这座水库与德阳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德阳市曾决定上马清平水库。看来,清平对于德阳也有着一份特殊的缘份。

图注:清平

一九八三年德阳建市时,我成了德阳人。去清平容易了,却去得不多,但每去一次,对清平的了解就多一分,渐渐积累起对清平比较完整的印象。

清平的风光是旖旎迷人的。且不说她那云遮雾绕的青山黛峰,惊世骇俗的天坑地漏,琴鸣鼓响的流泉飞瀑和那从大山深处涌流而出的禹江,让人惊喜赞叹!单是那层层叠叠、莽莽苍苍、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以及森林中那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和平使者“鸽子花”的“史前化石”珙桐林,漫山红遍的杜鹃林,挺拔参天的水杉林,苍翠如云的弥猴桃林,……就实在让人惊奇不已。据说,清平森林中,生长繁衍着多种野生植物和大熊猫、金丝猴等余种野生动物,是一处动、植物的和谐家园和天然宝库。

清平不仅有着如此奇美的自然风光,她的地下也有着巨大的宝藏,蕴藏着丰富的磷、煤等资源。改革开放后,这里因开采磷、煤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山乡,曾让多少乡镇眼热心跳、羡慕嫉妒。

图注:羌族美女

而更让人惊叹的,是与这里已存在亿万年的山水融为一体,与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汉、羌民族基因相系,为悠悠岁月烟云掩藏的无价人文宝藏。清平有着太多的民间传说与故事,既有汉民族的,也有羌族、藏族的,其实好些传说和故事已分不清是汉是羌,抑或是其他民族。有关于帝王的,最古老的是有关大禹歧山治水的神话,位于清平与安县交界山梁的歧山庙,就一直传播演绎着大禹文化。传说最多的当数刘秀走清平,在大山里积蓄力量光复汉室的故事,现今尚留有子童庙、点将台、钓鱼台、试剑石、棋盘石、遛马槽、走马岭等胜迹。有关于平民的,如仆人之子鸽娃与乡总之女梦美追求自由婚姻,被恶势力迫害致死的凄美故事,鸽娃化作了一株高大的珙桐树,梦美化作了一座山峰躺卧在禹江边,千百年来相望相守,催人泪下。还有不少关于山水鸟兽虫鱼精灵的传说和胜迹,如元宝山、阳阴岩、处女潭、大石龟等。甚至连湔沟村燕子岩羌族土司城碉楼和卡防门,张开林所率红*小分队驻扎过的龙王庙残垣断壁等,也都随岁月流逝、时世嬗变,衍生出诸多故事。这些传说与故事,传承着历史与文化,成为清平的脊梁与灵魂,而使得这方山水充满神奇魅力,也使得山里男子英俊雄健,性格如大山般坚强,山里女子清纯姣好,柔情似山溪般清亮。

似有一种心灵感应在牵引,4月26日下午,在濛濛的晚春细雨中,我随省作协采风团又走入清平。久违了,清平!我不知道此次会面她能不能给予我新的印象和感受?我期待着,寻觅着她可能给予我的惊喜。刚刚进入清平,禹江河岸上和公路两旁一片片银杏新林,伸展着鹅*嫩绿的枝叶,便款款向我们迎面走过来,因沐雨而分外清新惹眼,显出一派蓬勃生机。清平的银杏林!这不正是我们此行所要找寻的新景致吗?此景此情,不由记起杜甫的两句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飘飘洒洒的细雨,润物无声,孕育和催生着清平银杏老林的苍翠和新林的嫩绿,不也是孕育和催生清平发展新希望的春风化雨吗?!

叩访清平,正值其时。

二、歌舞银杏节

清平人正在他们的山乡举办中国银杏节。为银杏而办节,并且冠以“中国”,清平人够有气魄,然而更需有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优势和特色。据说,这节不是自封的,而是报经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

清平为何能够获此殊荣?

乡干部和乡民们向我们解开了这个秘密。清平乡种植银杏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最集中的区域在盐井村一带,现人们已习惯称其为银杏沟。银杏沟是龙门山脉一条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的沟谷,顺沟谷沿禹江溯流而上,密密匝匝分布着天然生长和人工栽植的上万亩20余万株银杏树,数十百年以上树龄的参天大树即有3万多株,其密集成片如气势磅礴的*队,其挺拔壮观如遮天蔽日的绿云,形成清平原始森林中的一处奇特景观。

图注:银杏

何以这里的银杏树漫山遍野,特别茂密繁盛?乡民答复不一,却也有迹可寻。大约一是得益于这里的山水滋养。按照植物专家的说法,银杏,别名白果,又名公孙树,是现存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被称为植物界中的“大熊猫”、“活化石”,原曾遍布全球,第四纪冰川之后,仅留存于我国亚热带季风区,野生状态的银杏树仅见于浙江天目山,零星分布于海拔至米的阔叶林内和山谷中。而清平显然不属亚热带季风区,可就在这片区域内,银杏树却自由自在的生长着,繁荣着,具体的秘密只能留给专家们去破解,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是银杏树“适者生存”的环境。二是缘于当地人对银杏树的由衷喜爱和精心呵护。问一问这山上沟里的银杏树,乡民们大多会说是他们的祖先或者祖先的祖先栽植的,千百年来银杏树伴随他们经历着山中的岁月和生活的苦乐。清平的乡民和他们的祖先,必定对银杏树情有独钟,可能基于他们对银杏树透彻而独到的认识,而从遥远的浙江将其带回家乡,或是将第四纪冰川时期劫后余生的当地银杏树视如性命般保存下来,祖祖辈辈将其广植繁衍,使这一物种在此地蔚然成林,洋洋大观而成就今天的一番浩大气象。

来到清平,来到银杏沟,看到这随处可见的银杏树,你不得不佩服清平乡民的祖先对银杏树的独到眼光,也不得不佩服清平乡民们栽种银杏树的坚持精神。

银杏树是观赏树种中的极品。银杏树干挺直,枝材虬曲,葱郁庄重,气势雄伟,夏天一片葱绿,秋天一树金*,给人以俊朗雄秀、华贵典雅之感。同时,银杏树可谓是树中的寿星,一般能活到一千多岁,我国还有0年以上的古树。因此,古今中外均把银杏树作为庭院、行道、园林绿化的重要树种。在我国的名山大川、古刹寺庵,到处可看到高大挺拔的古银杏树,犹如一位位历经沧桑、洞悉世事、仙风道骨的高人雅士,带给人一种高远幽雅、神秘莫测的感觉,常引得骚人墨客驻足流连,留下几多诗文辞赋,使得古银杏与古文化紧密结合到了一起。银杏树不仅在大如天地山川之间,因其挺拔雄健、傲然站立,显得伟岸自如;而且在小如斗室尺牍之间,也能姿态优美、野趣横生,不减大家气概。君不见酷爱银杏树者,多选取其虬枝盘根,巧运匠思,制成盆景,将大自然中雄姿英发的银杏树浓缩于方寸之中,亦奇特古雅,清供案头,令人悦目怡情,为时人至爱。

图注:银杏

银杏树也是珍贵的经济林木,可谓一身是宝,价值不菲。银杏树木质优,结构密,纹路直,不翘裂,耐腐蚀,抗虫蛀,有光泽,是制作匾、牌、桌、柜、体育器材、测绘用品及木鱼、印章、各类工艺品的上等木材。并因银杏木具有共鸣性、导音性和富有弹性,也是制作乐器的理想材料。银杏木还适宜制作X线机滤线板、纺织印染滚、机模以及脱胎漆器的木模、胶合板、木质电话机等工业产品。银杏树之果,养生延年,在宋代即已被列为皇家贡品,至今亦是宴宾上品和百姓菜肴佳品。银杏叶则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目前已知其化学成分的银杏叶提取物多达余种,可入药入茶亦入酒。……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清平的乡民们为什么如此喜爱银杏树,世代与之相伴,如今还专为银杏办起了盛大的节日。无疑,这是一种宣传,宣传他们世代的理念和绿色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宣示,宣示他们将开发银杏,科学发展,创造持久致富的模式;这也是一种欢迎,欢迎山外天南地北的人们来这里,与他们共享银杏的恩惠和山里人的欢乐。

银杏节大型歌舞晚会在清平乡场外的广场里举行,这是“7年中国银杏沟·银杏文化节”活动的压轴戏。白天里,清平乡到处彩旗猎猎,欢声笑语。乡民们从山里各个村、院涌到场镇,同四面八方来的宾朋一道,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场镇附近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热闹非凡,吸引了无数群众;极富乡土气息的传统民间艺术风筝比赛、斗鸟比赛、茶艺表演、皮影木偶、评书散打和被单戏表演等,让游客兴趣盎然;山货交易、徒步登山游、植树和银杏文化座谈会、赛诗会、书法美术大赛、摄影比赛、古银杏保护工程等活动,各地宾朋和众多文艺爱好者都踊跃参与,献计献策,用作品和行动来肯定和支持银杏节,以及银杏节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白天的热闹过去,“人约*昏后”,在春雨乍晴的暮色中,山乡的男女老少和各方宾朋便陆续来到乡场外新平整出来的广场,乡民们多是自带轻便的塑料椅、凳,三五成群相约而来,偌大的广场里,居然密密麻麻站、坐满了人,足见来宾之多和乡民之众。天色还没黑尽,大型演出就开始了,临时搭建起的宽大舞台上,演员们认真演出着一个又一个节目,大多是藏羌歌舞,火辣狂劲,热烈喜庆,让人也跟着喘不过气来,但都中规中矩,表现出一定专业水准。问询当地人,方知是从省城请来的演出队伍,难怪有此功力。台上歌舞表演结束,广场上的篝火晚会便开始了。广场正中,早已架好一堆干柴,由省作协和市、县到会领导点燃篝火,来宾和乡民们便在演员们带领下,围着篝火,跳起了欢乐的锅庄。此时,广场外放起了焰火,频频射入高空的焰火此起彼伏,在深黛色的天幕和群山间,显得分外灿烂多彩,与广场上围着熊熊篝火载歌载舞的人们,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把人们热烈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三、夜宿银杏林

带着歌舞和篝火晚会给予的兴奋,我们来到住宿地“白果林山庄”。

这是一处设施比较齐备的“农家乐”,可供百十人吃、住、开会,并有茶饮、棋牌等,而更让人欣喜的,山庄果如其名,掩映在一片银杏林中。迷濛的灯影中,可看到一株株高大参天的银杏树,如伞如盖,深情地笼护着依坡而筑的几幢两三层楼房,笼护着整个山庄院落,夜静倍显清幽,无风而觉凉爽,而又透着花草树木呼吸的气息,弥漫着梦幻般的色彩,宛如来到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来到了一个清凉绝尘的世界。

图注:清平

我们放下简单的行装,便来到户外,在山庄的银杏林中漫步,在林间走廊上品茗,听静夜里草间的虫鸣,树梢的唿哨,庄外小溪的清吟,享受夜的清凉,山的幽静,以及身处此间的如梦如幻的意境。

文友介绍,山庄主人姓谢,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中年妇女。见她指挥服务人员安排好客人,我们便上前与她攀谈起来。她递给我们的名片上写着:谢德秀,白果林山庄联系人。不称经理不称负责人而称联系人,不知是不习惯还是乡民骨子里的谦虚,抑或是觉得这“联系人”三字更切合身份,或者有其他深意。问她何故如此称呼,她笑笑,坦然作答:我们这里都是这么称呼。问她生意淡旺,她说还过得去,只是太忙。从她忙得喜孜孜的样子,就知道山庄是兴旺的了。她向我们介绍,这里的一千多株白果树,全是谢家所有,不晓得是谢家那辈祖先开始种下的,都是上百年、几百年的树,谢家就靠着这片林子生活。谢家自古来有一个规矩,凡逢重大的事都要植树纪念,她二十多年前结婚时种下的白果树都有碗口粗了。她的丈夫是山那边的人,条件比这里差,便入赘到了她家。如今,谢家她们这辈所带的8个子女中,已经出了5个大学生。子女们书读出来都在城里就业,要接她们出去享清福,她却因住惯了山里,舍不得这片祖业而不愿离去。她并说,这里的老百姓特别喜爱白果树,世世代代都种,全部成了林。

是呀,从银杏沟里独秀众木、大小不一的银杏树,我们不是可以看到乡民们对美好生活世代不懈的执着追求吗?在这种追求里,传递着“青山常绿,财富永续”的古老观念,书写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持续发展文化。今日“白果林山庄”顾客盈门的兴旺景象,不正是谢家先人们培植的根基吗?今天银杏沟、清平乡的乡民们,深刻认识到银杏与他们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联,不可分离,而承续其先人们的朴素理念和执着追求,以追随时代进步的眼光,大山般宽广的胸怀,规划宏伟蓝图,建设和谐山乡。他们改善了交通,开办起“农家乐”,吸引城里人走进大山,走进他们的银杏林,与他们一道分享这片绿荫,分享银杏的美味,分享山林的宁静与清纯。

图注:清平

夜凉如水,思绪蹁跹,直至露湿寒重,大家才依依归寝。刚入梦,却听得婉转鸟叫,时鸣时停,声急急,情切切,如唤人,如催工,伴着我们一直到天明。晨起问主人,方知是一种称为“怪怪阳”的鸟,每年这时候到端午节前,正值农村大忙时节,这鸟儿即到来,夜深时分便开始鸣叫。大家猜想,可能是山民祖先精灵化身的鸟儿,这时节来提醒和催促乡民:人勤春来早,人勤春常驻!

四、银杏沟晨景

鸟鸣催人早起。

我们走出“白果林山庄”,远望四野,晨雾如絮,缓缓飘荡在沟谷、山腰,几处峰顶则雾气弥漫,使之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般缥缈神秘,青山如黛,草、树滴翠,空气清新如清凉的甘露沁入肺腑,令人神清气朗。我们沿着山庄旁边的观景小道向山上走去。小道蜿蜒在山腰间,经过处可见一处处松树林、水杉林、杂木林,见到最多而又极有气势的则是一片片挺拔入云的银杏林。沿路山坡上,许多不知名的嫩*色、粉红色的小花成片成簇的盛开着,随着阵阵晨风,花、树的清香扑鼻而来。小鸟在林间枝头上唱着欢快的晨曲,人走过,便响起扑簌簌的振翅飞翔声。清晨在这林间小道漫步,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大自然的怀抱,原来如此清爽幽雅、丰富多彩,令人身心陶醉。

在小道上俯瞰银杏沟,又一番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幢幢色彩明丽、造型新颖的别墅,分布在沟底及附近的山坡上,在银杏古木的掩映下,在苍翠群山的围拥中飘然而出,特别抢眼。有文友说,那就是盐井村乡民的别墅群,也是该村村委会所在地。远看去,仿佛是德奥边境处阿尔卑斯山的风光。

图注:清平银杏文化节

我们来到别墅群中,一条从山下延伸上来分别通向不同方向的水泥公路,从中穿过,亦路亦街,使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街镇。别墅多为新建,也有旧屋改造的,样式大同小异,体量有大有小,楼房有高有低,但都釉砖贴墙,整洁干净,门前或院内水泥地坪均有花、树及盆景、山石点缀,户户都有雅号美名,或制匾悬于门楣,或刻石置于屋前,有的人家廊柱上还有吟诵山水的楹联。这已不是传统农家,而是耕读相伴、富足自在的桃源了。细询乡民,方知为了发展以银杏开发为主的旅游业,村里资助农户兴办“农家乐”,条件好的还办起了休闲度假中心、避暑山庄等,并请来一批书画家,为这山村挥毫泼墨,赐名题字,作画补壁,使得山沟里的这些“农家乐”便有了书卷气。目前,银杏沟里的“农家乐”已有四、五十家,多则可接待一、二百人,如“白果林山庄”,少则亦可接待十数人、数十人。其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吸引了周边县、市众多的游客。德阳、绵竹常有人来消夏,一住就是半月一月乃至三五月,在这里观山林流水,听鸟语虫鸣,吸天地清气,食农家菜肴,享清凉世界,其乐陶陶,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银杏沟有今天的景象,全来自盐井村、清平乡发展思路的转变。

人们说:老天特别钟爱清平,钟爱盐井村。别的地方地下有资源,地上则多为不毛之地;而地上物产丰富的,又往往没有地下资源。可是盐井村、清平乡却同时拥有这两笔财富,一笔是矿藏,这里的山腹中、地层下有着丰富的磷、煤,早年还有井盐;另一笔则是森林。前者只要挖出来,卖出去,就是哗哗的钞票,它使盐井村成了四川村级首富,也使清平乡富甲一方,但这一路子已越走越窄,因为地下资源毕竟有限,且不会再生,可以富一代人、两代人,不能让山乡长远致富;后者则既维系着乡民生存的环境,也为乡民们提供着衣食房屋,它是乡民们永续的绿色银行,当然也不能严重透支,否则也会毁了乡民的家园。

图注:清平羌民

清平乡在走过多年采矿致富的道路后,面对“吃完子孙饭,子孙吃什么”的严峻命题,山区古老的生活法则再次唤醒了他们的绿色意识,下决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急功近利的采矿业向绿色生态旅游业转变。在这种转型中,盐井村的作为说明他们不是简单回复到传统的农耕模式上,而是进入了一轮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既追求生活的富裕,又追求生活的质量,既保持山青水秀的环境,又获得持续均衡发展的红利。我们进山以来看到,以前拉矿的小火车线已废弃;清平矿业公司已将位于乡场外的大片厂房拆除,辟为广场,在广场近山处建起一座宾馆,并拿出专款,请乡民们在昔日的堆矿场和禹江两岸,栽种银杏树;清平乡更是组织乡民新植银杏树20余万株。一片片银杏新林,在银杏沟,在清平的河谷、山峦间延伸、扩展,树木虽幼,但绿色的希望、财富的硕果却在勃勃生长。

哦,清平,但愿你银杏香飘四海!(蒋大海/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片片银杏林在绵竹清平的河谷山峦间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