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古诗在我国是一篇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作。太和元年,杜牧因事业不如意,生活也落落寡欢,于是便出游各地,遍访民情,但孤身赶路的凄凉仍然让诗人倍感无穷的离情别绪,在“行役苦吟,思醉遣乏”之时,写下了《清明》这首千古名篇。
对于这首诗,本来千百年来一直并无争议,古人皆认为诗中“杏花村”指的是“酒都汾阳”的杏花村无疑,但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媒体标新立异的炒作,才有了争议。主要争议集中在两点:这首古诗究竟是否由杜牧所作?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山西汾阳还是安徽池州?
《清明》古诗是否由杜牧所作?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争议,主要是由著名史学家缪钺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两个问题而引发。
第一、这首诗并没有收录到杜牧的《樊川文集》中,甚至没有出现在任何唐代文献中,该诗第一次出现在南宋末,因而是否杜牧所写,是存疑的。第二、按照唐朝的作诗标准,“文韵字”和“魂韵字”不能通押,而《清明》中的文韵字“纷”与魂韵字“魂”却是通押的,故而判定这首诗不一定是唐朝诗人所为。按照这两个观点而言,似乎看来这首古诗的确有着其不合理之处,但在我看来,不合理之处又有着诸多的合理因素。
首先,《樊川文集》是杜牧的的外甥裴延翰整理的,其中记录了杜牧做官以后大多数的文字,但杜牧做官之前呢?从这里来看,《清明》古诗应当是其早期作品。
其次,《全唐诗》中,虽然文韵字和魂韵字通押的情况不多,但还是有几篇的,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晚唐时期,而杜牧就是晚唐时期人,在时间线上是匹配的。
最后,山西汾阳的大地上,最晚在唐末便出现一首民谣,也可以作证《清明》古诗应该出现在唐朝时期。
艳阳春,清明时节雨纷纷。沾衣襟,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牛背忙欠身。遥指草桥道,一片白云深。卜山翠荫荫,露水滴淋淋。酒旗飘柳外,茅屋靠山根。这就是酒乡杏花村。
这首古代民谣最晚在唐末便传唱于山西汾阳、孝义、文水一带,并有曲谱以供传唱。显而易见,这首民谣必是改编于《清明》,再加上从古至今口口相传皆认为是杜牧所作,故而综合来看《清明》古诗应当就是杜牧所作无疑。
“汾阳”还是“池州”,《清明》古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
千年古诗《清明》被代代相传,自有其魅力所在,而作者杜牧与汾阳杏花村也自然有了不解之缘。然而,这个情况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却突然有了变故!某新闻媒体的文案出现了重大疏漏,直接导致了杏花村的酒文化与《清明》古诗之间出现了割裂。
在该媒体文案中,提到杜牧根本没有到过山西,反而认为他曾做过池州刺史,故而认为杜牧《清明》中提到的杏花村应该是池州杏花村!在我看来,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先不说汾阳杏花村有着几千年的酒文化历史传承,就拿杜牧本人来说,真的没有到过山西吗?对于诗中杏花村一地,我坚定的认为在山西汾阳,且待慢慢分析驳斥。
一、事实证明,杜牧是到过山西的。杜牧外甥所整理的《樊川文集》中,虽然没有记载这首《清明》古诗,但却收录了一首《并州道中》,记载了杜牧在山西游历醉酒的情况。
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极目无人迹,回头送大群。如何派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有可能你会认为,“并州道中”也许是晋南或者是晋北,不一定偏偏在杏花村,这话说的对,但同时不不对。在古代,山西出酒的地方不多,而汾阳杏花村作为中国“白酒祖庭”早在南北朝便研制了“汾清酒”,也就是后来白酒的老祖宗,同时还有闻名天下的“羊羔酒”、“干和烧”、“桑落酒”等,作为官三代见多识广的杜牧自然不可能被一般酒所灌醉,非美酒不能醉也,所以基本可以认定这首诗就写于并州汾阳。
如果以上还不能证明杜牧曾来过山西的话,那么杜牧的《过田家宅》中“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这句诗也充分证明了他来过山西,因为“安邑”就是现在的运城。当时的山西晋阳城是大唐留都,而从长安到晋阳的路线恰恰是蒲州—安邑—晋州—汾州—晋阳,而中间的安邑,则是长安来晋阳的必经之路,所以这充分认定,《并州道中》、《过田家宅》以及《清明》,皆是这个时候游历山西所作之诗篇。
二、杜牧到山西,有着充分的理由和动机。杜牧的曾祖父杜希望在唐开元年间任汾州刺史,天宝五年死于任上,有王维诗歌《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为证。
杜牧年轻时候酷爱*事,十分崇拜敬仰其曾祖父。而杜希望长期与突厥人和吐蕃人的中战功赫赫,直接影响了曾孙杜牧的人生志向。“安史之乱”后,杜牧有感于外患内忧,写下了著名的《河湟》一诗,其中一句“若念西河旧交友,鱼父应许出函关”,正是表达了他对曾经西河太守曾祖父和汾阳王郭子仪的的倾慕。
故而,在写《并州道中》那一年,他踏上了北游并州、汾州之路,除了游历李唐王朝的留都之外,更希望到曾祖父任刺史的汾州和汾阳王郭子仪封地实地凭吊。故而说其有着来山西的理由和动机。
三、杜牧在做池州刺史时,另一首诗印证了其《清明》的确写于北方。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这首《寓言》写于杜牧池州任上,面对江南的大好春光,作者却并不开心,因为北方又到了杏花盛开的时候,而自己却身在江南。这首诗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清明》并非写于池州,而是写于北方。
而北方叫杏花村的地名也有很多,但只产名酒的杏花村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汾阳杏花村。也只有这里,才能将灵魂赋予这首诗,也只有山西汾阳杏花村千年的酿酒习俗、闻名的美酒佳酿,才当得起牧童遥指、诗人排忧的美妙去处,正因为了诗酒的共鸣,这首诗才能流传千古,吟唱不衰。这也反而证明了《清明》古诗中的杏花村,的确是在汾阳,而并非杜牧任职的池州!
四、唐朝多位诗人在作品中提到了杏花村,指的就是山西汾阳,而池州杏花村历史上却是籍籍无名。杜牧在游历并州时写下的一系列诗篇,引来了其他诗人好友,如赵嘏以一首《汾上别宴》就描绘了一幅杏林春宴图。另外诗人薛能也跟随他们的脚步来到汾阳杏花村,以一首《春日北归舟中有怀》,用一句“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被录入《全唐诗》。这些人的到来更加使得杏花村名声大噪,尤其在文人之间更是如此。
晚唐诗人司空图写下了《故乡杏花》一诗,后又写文道:“买得杏花,十载回来方诗坼”,可见诗人多么喜欢杏花村美酒,以至于买了十年后才舍得开坛饮用。此外,温庭筠直接以《杏花》为题,赋诗一首,以证杏花村之佳酿美酒,与杜牧之《清明》互相辉映,可谓是“杏花村”所在地之明证。
池州“杏花村”颠倒了一千年的史实,可以说没有任何史实依据。
改革开放后,为了经济利益,安徽省贵池市将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强行安在一个从不产酒的杏花村身上,倍受国内外学者、史学家质疑。
池州杏花村主要认为杏花村在北方,清明时节不下雨,我现在用谢觉哉先生年5月5日写的一首《游杏花村》反驳他。
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
此诗可见,谢觉哉先生来参观杏花村时,恰逢清明节左右,这充分向他们证明,我们山西清明节是下雨的,而且几乎年年都是如此,山西人皆可作证。另外唐代诗人也有诗句证明了清明时节北方下雨的情况,如孤独良的《清明宴游》云:“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再如羊士谔诗中有云:“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先从酒与清明的组合来看,池州杏花村无疑是对二者进行了割裂否定,它并不具备《清明》诗中的任何意境,可以说除了一个“杏花村”的名字,其他皆与诗句无关。
再从清明与杏花村的组合来看,至今汾阳杏花村杏花始开仍是清明节前后几天,而池州杏花开放时间却早在二月,所谓“二月杏花八月桂”,这与诗中主题“清明”相差甚远。故而池州杏花村非《清明》古诗中的“杏花村”,牵强附会有何意义?
结语:
《清明》诗中“杏花村”其实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清明》已经成为一首酒诗,“杏花村”更是酒乡的代名词,从过去、现在及未来,有且只有山西汾阳杏花村才能与《清明》古诗相匹配,二者已经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杏花村的属性之争其实已经毫无意义,唯有名酒才是真正诗中情之所系。
参考资料:《全唐诗》、《新唐书》、《汾阳县志》、《中国汾酒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