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三界像高梁度浆似的,要一点一点的度。(籽粒成熟的过程)
、三界俱足,自能合一。
按:性清无脾气(恨怨恼怒烦),要天理足;心清无私欲,要道理足,(伦常无亏);身清无嗜好,要情理足(能包容一切)。如此三界俱足、合一、升华,才有成道的希望。
、身子得没有病,心得不存闲事,(要存道理),性得没有脾气,才算做三宝足。
、三人同心,*土变金,人们都认为是你我他三个人,其实就是性心身,性是天人,心是阴人(地赋以命曰心,故称阴人),身是世人。
、我们的三界真能合一,其力无穷。
、能达通天理、人事、因果,才算是达通三界。道是天道,求道是求着合天,不合天什么时候也不能合道。(没有阴私,没有气禀性,能够达天时才能合天)。
、有情就是因果不了。(因为有牵缠心,放不下。)
、人不得道是因为性心身三界不能合一,身做这种事而心作别的想,这是心身不能合一。遇着逆事时担不了,或生气,或上火,这又是性和心身不能合一了,必三界合一才能得道,想要成佛还必须四界合一,今人用“心”学佛,又怎能成呢!
按:“四界合一”即四大界志意心身合一。四大界中的“志界”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即是佛界。
、比我在上的人是我的天命,平等的是我的宿命,在下的人是我的阴命,所以人正是我,岂有人我之分,所以无人无我。
按:本条语录是三命的另外一种用法。天命、宿命、阴命,有时是用在说明人的生命性质和质量,有时是用在人或事物的三个不同层次上。所以三命原本是包括三界之中,但也有时单独使用,用法是灵活的。
、贵人侮辱愚人,将来贵人必要反倒贱了;富人苛苦穷人,将来富人必要穷了。
、我从办善以来,就一意办善,人家劝我念佛,我也不干,我就诚在天地人上。实际说来,三者还在我本身的三界中,所以还是诚在我身上。辣椒在辣椒上成,茄子在茄子上成,个人在个人的本上成,道绝不是外求的。
、外功像油漆似的,内果像木质似的,木质若坏了,虽然油漆得很美丽的,终久也必要毁坏。
、天命是什么?就是名,像为省长的,就有一省的天命,一省的人没好,就要自责道,怨我呀!这就是“性能笼住命”。然而,若是道理不足,还是命不足啊。
、天理是要和天搭茬,道理是要把伦常悟明,情理是无论怎样愚的人,总要找出他的好处来,情理自然圆,这就是三界。
、人的本位定住就能达因果,因果消了才能长天命,三界俱“足”,才能成佛。
、做德还天曹债,尽伦常还人间债,做善还因果债。没还了的人,或者被病牵回来,或者被人牵回来,所以必得把后天债还完才能到先天。
、三界齐修才能了脱,像普通的修行人,只知道吃素、念佛、施舍,终身独居,把人事、因果完全不顾,所以来世享用很丰富,受宠爱,但却没修出去,是因他福命虽有,而未曾尽人事、了因果呢!
、多立事功,多结缘,就是外功,有外功才可以成内果。
、舍了万物,才能收进来灵光,因为人的灵光都散在万物上了,如产业等都是业根。但立刻舍净,还不行,得修点舍点,舍净了,也成了。
、命就是人,性就是神,志就是佛,必须性命双修,才可成道。
、身子不修,只因性心身不能合一的缘故,人和物所得之于天,原性都是光明澄澈的,只因累世掺入恼怒恨怨烦,就有偏,就不能合一了。
按:“化性”便是教人们清除累世掺入的恼怒恨怨烦,使之恢复原有光明澄澈的天性。所以先生提出化性之说,是发前人之所未发。
、杏树必靠接码子(果树的嫁接)才能结好杏,若过百年不接码子,满林杏树,虽然原种是银白杏,也必要变成山杏了。因为这个理,我知道人类进化也全靠教化,若不教化,就要近于禽兽了。教人以古圣先贤之道,他们就可以学,学久了,存真了,古圣的灵就来相助。我从夺周姑丈之志,而又夺羊角哀之志,我知圣贤之灵真能助人啊!(《羊角哀舍命全交》系历史故事,春秋时代,羊角哀为解救左伯桃之困境而牺牲自己,以全朋友之交)。
、杏树接码子,是三界一齐换,当它是山杏的时候,仁、核、肉都是山杏的本色。接码子后,仁、核、肉都成银白杏的样了。可见换界的难啊!我常说隔界如隔天,是不错的。我明道之后,就知道满世界人没有像我这样的,因为别人的三界不能换得这样的清啊!
按:夺古人的志,“接码子”,是凤仪先生独特的实践,除非亲自体验,是难以得知其中的奥妙。
、人的三界像三弦似的,弹弦的人拿起三弦要定定弦,使之合一。我们的三界也要常加品评,性理圆足没有?心中道理足没有?身界能圆情(情理无亏)没有?能时时省察,三界俱足,自能合一。
、上天给我们的性,是无所不知的。我救杨柏,忽知一切,就是元性告知我的。
、道像灯火,德像灯罩,德不足,挡不住外界的恶风。
按:道行的不真,便立不住命,德行不足,便养不了性。性量大,其命必大,则其光辉也必然圆足高大,因此,邪气与恶风也就难以侵入。
、好心不如心好,热心不如良心。
按:一般人所谓的“好心”,多数是要求或责备别人,盼别人好。而“心好”是要求自己,从提高自己的心性上下功夫,以之带动别人。好心是“求诸人”,心好是“求诸己”。所以说好心不如心好。“热心”是好心的反映,“良心”是心好的实质。
、凡事求合于天理才近于道,合于俗人心的多不合道,只一个求俗人心,真把我吓死了!
按:天理是大公无私,人我一体的,能本乎天理行事,自然合道。不过,有时不易被常人所理解。然而处处合乎俗人心的事情,往往是违背天理的。如婚姻嫁娶都要大事操办,讲排场,求表面,铺张浪费,劳民伤财,这是世俗人所追求的。但却不研究夫妇相处之道,正是违背了天理,所以不会增进家庭幸福。又如占公家一点小便宜,一般人认为是心安理得的,实际正是违背了天理,天理是一事当前,先为公益着想。纯按天理行事,往往是不一定被人们所接受。如张雅轩创办女义学,捐献了全部家产,倾尽毕生精力,当时,是大多数人所无法认同的。后来,女义学真的大兴起来了,遍及关内外,达数百处之多,人们才认识到他所做的是超尘拔俗的壮举。这时,家乡父老才无不唏嘘赞叹。所以一个人总是处处求着合乎俗人心,便永远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业,更遑论成道成德了,难怪凤仪先生为此做出那么深切地概叹。古人说:“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性而莫返,逆俗则言谈而无味”。(僧肇:《物不迁论》)真是切中时弊。
、去贪争搅,行智仁勇。什么叫智?就是遇事要知道他的因果,不生怨气;什么叫作仁呢?仁者爱人,无论对面人对我怎样不好,然而,我知道他性没化,心没死,苦恼得很,当生一种可怜他的心;什么叫勇呢?对于道看得清,见得透,就尽力行去,这就叫勇。
、今人不达对方的意,偏要叫对方像我,所以很费劲。
按:不理解对方的心情,只是一味要求对方像我所想象的那样去做,这不就苦了对方了吗?不仅事与愿违,且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反感,同时自己也感到非常苦恼。所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能忍受,性就清;能知足,心就了;能担事,身就了。
按:人最难接受的就是吃亏忍辱。然而,吃亏忍辱能泰然处之,不动气火,就证明他的气禀性真正化除了,是性界清了;心界最难控制的就是一个贪字,能做到处处知足,就自然不贪了,不贪是心界了啦;身虽有很重的负担,但心性不为所累,身界的苦就了啦。
、能欢喜,性就化。按:阴沉、愁苦、嗔怒等等情绪都属阴,会助长禀性;欢喜、愉快等情绪属阳,能涵养天性。所以常常欢喜、知足,就能化除禀性。佛家说的“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也是这个道理。、天性是向里归的,禀性是向外散的。按:印度瑜伽经典《无帕尼沙德》中有句话:“造物主把人类的孔穴(眼耳)开向外方,所以人类只会向外看;惟有贤明的人,才内视自己。”这句话虽很幽默,却内涵深刻的道理,人们正因为处处往外看,被物欲所迷惑,专看他人的不对,才迷失了天性。只有内视自我,时时向里归,才能露出天性;向外散,执着于物欲和名利,必然增添习性,助长气禀性。重磅推荐:全集
全集
全集
全集目录
《性理疗病征验录》白话版全集(56个案例)
(不怨人)全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