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某寅,男,41岁,年12月6日初诊。
主诉:夜寐不安30余年,加重3日
现病史:患者自诉平素性格胆小,入睡不佳,多梦易醒,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3日前于路上行走时因受过往车辆惊吓,出现夜寐不安加重,多梦易醒,汗出,心中烦乱不能自主,遂来求诊。辰下:入睡时间长,1小时方可缓缓入睡,睡眠时间短,自觉仅3小时,眠浅多梦,怕惊扰,恐声响,寐时汗出,醒时心烦不安,纳可,二便调,舌尖红苔薄*,脉沉数。
处方:甘麦大枣汤合栀子豉汤合牡蛎散
浮小麦30g大枣9g炙甘草9g
淡豆豉9g栀子9g*芪20g
五味子9g炒枣仁15g合欢皮20g
远志9g柏子仁15g夜交藤20g
谷麦芽各12g牡蛎30g(先煎)
七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年12月13日):服药后睡眠时间较前延长,约4-5小时,但仍多梦易醒,心中烦乱,汗出已缓,舌尖红,苔薄*,脉沉稍数,上方加鳖甲18g,续进七剂。
三诊(年12月20日):服药后夜里已能安然入睡约6小时,多梦易醒缓解,醒后精神尚可,不觉疲乏,烦乱渐消,胸中舒畅,时汗出,舌尖红,苔薄*,脉沉。效不更方,守方续进十四剂巩固疗效,后复诊诸症皆消。
按语:本案乃心神失养,热扰胸膈证。患者平素性格胆小,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虽为男性,亦当属“脏躁”。患者因心气亏虚,无以行其君主之职,心神失养,并累及膻中,故精神委顿,常悲伤欲哭;五志过极,情绪不定,虚火内动,又受惊扰,心神不安更甚,热郁胸膈,邪火扰动心神,故发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睡时多梦;火郁胸膈,则心中烦闷;火热伤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阴外泄,故发盗汗;舌尖红苔薄*,脉沉数,亦为虚火内生,郁于胸膈之象。此类失眠,临床常见,阳不入阴、阴阳失和为基本病机,导致此机之因各异,本案为心神失养,无形邪热内扰所致;心气定则脏腑之气安,则诸病皆消,故治宜养心安神,清宣郁热,兼以敛阴止汗,吾师拟甘麦大枣汤合栀子豉汤合牡蛎散加减。
甘麦大枣汤原方出自《金匮要略》,主治妇人脏躁。其原方为小麦、甘草、大枣,临床运用时可改小麦为浮小麦,专入心经,取其养心安神、益气除热之用;甘草则选用炙甘草,可入心、脾、肺经,除补益心脾气血外,亦有助肺气;大枣甘温,火土合德,可甘润益气,养血安神,大枣与炙甘草合用,恰合补土生金之意,三药合用,有补益心肺,益气养血,润燥安神之功。合栀子苦寒,清中有宣,既可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又可引热下行;淡豆豉气味俱轻,宣散胸中郁热,且可和降,二药相配,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使降中有宣,宣中有降;五味子、炒枣仁养心宁神,清润养阴;且五味子、炒枣仁二者味酸,与炙甘草、大枣相伍,酸甘化阴,更益营阴。远志、合欢皮、夜交藤宁心安神,合欢皮兼可解郁。牡蛎为镇静安神之品,功兼潜阳;*芪益气固表止汗,亦助机体充足心气;谷麦芽健脾消食,固护中焦。
二诊患者服药后睡眠时间较前延长,约4-5小时,但仍多梦易醒,心中烦乱,汗出已缓,拟上方加鳖甲敛阴止汗,亦助牡蛎重镇安神,入阴分而助阴阳相交。三诊患者诸症渐退,效不更方,重方十四剂而愈合。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