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阅读点亮智慧,书香润泽心灵”。今天,我们将翻开杏林美文第十一篇——由治未病中心吴丽娟写作的用经典指导临床,从临床拓展经典——《*帝内经》之中医治未病。
来自书的感悟
在听了王其庆老师的《用经典指导临床,从临床拓展经典》的课程以后,对于我这个从事中医治未病的基层工作者来讲,感触颇深。“治未病”是一个当下比较时兴的名词,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明白什么叫“治未病”?答曰:中医养生?亚健康调理?西医预防医学?……答案纷呈,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下《*帝内经》这部经典如何阐释中医治未病的。
治未病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下面我来分享经典中的部分记载内容。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治未病主要是三层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内经》中按自然规律养生、顺应时节、以“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认识指导“摄生”。当时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健康、疾病与环境关系密切,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对于现代治未病理念的诠释和养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以经典为纲,指导临床;从临床中实践,拓展经典。倡导“治未病”,是弘扬中医药基本理念,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医心仁术崇古纳新
医院医共体
亲,扫一扫获得
更多健康咨询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