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历经两轮高考磨砺,终圆大学梦,却错失军校梦。本想学习生物,却因高考时科目取消而再陷迷茫;本欲入职企业,却结缘水产研究;本无意为师,却迎来桃李芬芳……
昔日那个自称“错过的一代”的青年,如今已是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中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领域知名专家。干一行,爱一行,从平淡到热爱,从迷茫到沉淀,张文兵走出了人生曼妙的风景线。
张文兵
擦肩而过,贴边而进
复读一年后,年秋,带着对生物学的热爱,张文兵踏入西南师范大学。他至今仍记得大学里全系70人,而他的学号尾数是63,在成绩排名上,自己是贴着边进来的,但他心有庆幸,也有渴望。
师范,生物,其职业生涯自然与“生物老师”对上了号。没曾想入学不到一年,高考科目中便取消了生物。“那时候大家都在想,以后不做生物老师做什么?同学们纷纷另谋他路,有人转物理,有人转计算机,有人转金融。当时系领导给我们做思想工作,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张文兵这才选择继续留在本专业。
笃学勤勉,不怨不尤,唯有沉淀,才有升华。大学毕业之际,全系共三人获得保送本校读研资格,他是其中之一。彼时,正值谢小军老师从斯特灵大学(UniversityofStirling)博士后出站回母校,他选择师从谢老师,从此与水产结缘。
与水产结缘,得恩师教诲
张文兵和导师谢小军合影
张文兵跟随谢小军老师研究鱼类营养能量学,从能量收支的角度研究南方鲇的营养代谢。“当时信息资源匮乏,我们查文献要泡在图书馆,依靠纸质版期刊翻阅,参考文献要写信寄给文献情报中心才可以获得期刊原文,”他宛如深海里的鲸,寻寻觅觅,挖掘稀缺的学术珍宝。“而且刚读研究生时没有电脑,老师要求的文献综述和读书报告全是手写。”生物学实验的数据误差成因复杂,小细节会决定成败。张文兵至今仍记得25年前“滴定法测水中溶氧量”的实验,“对于这个实验,很多同学都会这样操作——第一次预实验,严谨地逐滴加;第二次预实验,凭借经验一开始流水般地猛加,大概到了“真值”附近,开始2秒一滴速度加……重复三次取平均值。”张文兵和他的搭档也不例外,然而这种实验方式恰好被谢小军老师逮个正着:“你们这是经验主义,如果都这样干,我们还做重复干什么?n-1的自由度还如何大于1?”他们从此吸取教训,谨记于心,绝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年夏,张文兵硕士研究生毕业。一家全球知名的水产饲料企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经过深思熟虑,他谢绝了这次邀请,打算继续搞研究读个博士:“我想在生命科学的世纪继续锤炼自我。”最终,他来到海大园,跟随麦康森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专注水产动物的营养与饲料研究。张文兵和麦康森院士合影
跨越山海,不负坚守
硕士毕业后,张文兵乘坐绿皮火车,辗转65小时车程从成都来到青岛。
第一次远走他乡,第一次来到北方,第一次登高望海……眼前的一切陌生而新鲜。对一个一直在南方生活了26年的学生来说,第一次北上确实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与调整,在海大园的第一个学期,生活饮食各方面的不习惯让他差点打起退堂鼓。
这时,他被导师麦康森教授委以重任。
“在水产渔业领域,贝类贝壳是高度结构化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绝佳典范,贝类体内受基因控制通过友好节能方式生成贝壳,贝壳矿化的功能和结构研究在医学、工程学和新材料等方面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要想应用开发,必须先探索原理。麦康森教授发现贝壳矿化机理研究的空白,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皱纹盘鲍贝壳生物矿化的营养学机理研究”,并让张文兵来做主要参与者。
张文兵在实验室
“贝壳矿化是结合晶体学、材料学、矿物学和力学的研究,而我丝毫没有这些领域的基础。我过去都是研究‘肉’,从没研究这些‘骨头’。”对于这个新方向,张文兵有些不知所措。
贝壳的形成是一种极其缓慢的生物矿化过程,以少量有机大分子为模板进行分子操作,高度有序地组合形成有机材料。张文兵以皱纹盘鲍为研究对象,在探究Ca和Zn对贝壳矿化的影响实验之初就发现矿化漫长。他模拟珍珠的形成,通过向鲍的外套膜外腔中插入盖玻片提供外界刺激来模拟贝壳矿化进程。
然而,盖玻片很大且四角锋利,会伤及鲍的肉体,他思索着如何“磨去棱角”做成圆形玻片,于是跑去玻璃店询问商户,得到的答案是“不到1毫米厚的盖玻片难以承受机械切割”;他又思考激光切割,但无奈条件也不允许。“当时规划一个月要做个样品,可是一个月快过去了1个都没做出来”。实验停滞不前,张文兵苦恼不已。
突然有一天,他灵光乍现:“我把石蜡融化,然后把盖玻片浸在石蜡里取出,盖玻片则覆盖上石蜡,再借助圆形模具——笔壳,在封蜡的盖玻片上按压出多个圆圈。之后再将盖玻片放入氢氟酸中,让其腐蚀露出玻璃的圆圈,不就能得到一个个圆片了吗?”
有了这个解决方案,他随后用半年时间探明锌对皱纹盘鲍贝壳晶体结构、微量元素、可溶性贝壳蛋白组分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又用两年时间探明了营养因子—生理代谢—贝壳生物矿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发表了4篇SCI论文。
张文兵在户外考察
杏坛耕耘,桃李芬芳
时至今日,张文兵已是博士生导师、水产学院副院长、美国奥本大学(AuburnUniversity)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拥有众多头衔的他,最看重的还是自己“教师”这个身份。
论及育人理念,他认为“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他时常告诫学生:研究生乃“研究”生,要会做研究,要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两个概念叫计时和计件,我倾向于以计件——即以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
他对学生要求很高,学校要求硕士毕业前有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而他的学生至少有1篇SCI论文。
张文兵指导学生做实验
在学生眼中,张文兵是一位“又严又亲,幽默风趣”的老师。严,科研之严谨也;亲,感情之亲切也。级硕士研究生刘大印评价道:“张老师给我的典型印象就是很为学生考虑,虽然看上去很严厉,但不乏幽默;而且目光如炬,看待事物往往一语中的。”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20年间,他已培养了共计近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张文兵与学生合影
张文兵虽然“错过”了心中彼时多个期望,意外成为一名老师,但在漫漫的牧海之路上,他满载星光,收获了很多别样的惊喜。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文字/黄瑜晴
编辑/张潇杨责任编辑/刘莅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