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这天下第一的“食”,不就是“吃”么?唉!人这一生“吃”相随,吃着吃着就长大。一路吃来最难忘,趣闻轶事最有味——
现如今的孩子们恐怕喜欢吃的是什么汉堡包、饮料、方便面、多味瓜子、膨化食品之类的食品,当年我们小时候哪里见过这些玩意儿?每日三餐尚不能管饱,零嘴就更是寥寥无几了。但那时候自有我们那时候爱吃的食品,比如:小粒的糖豆豆(而且是彩色的,一分钱可以买好几粒)、鼓鼓囊囊的糖三角(里面包的是白糖,三、五分钱即可买一个)、沾了辣酱的豆腐干(1串只要5分-1角钱)、一小碗馄饨担上的小馄饨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大人们在高兴的时候才肯舍得花钱给小孩子买的食品。春夏时节新上市的杨梅、菱角、西瓜,秋冬天的荸荠、炒熟的白果、板栗等,少不了偶尔也会给孩子买一些尝尝鲜,数量少得可怜,还要说,你们这些小馋猫,嘴巴吃个不停。
回溯此生,确实是嘴巴吃个不停,吃着吃着就长大。记得我在外婆老家上小学一年级时,有幸获选参加县里的一次文艺调演,才第一次来到县城。当年演出的节目,依稀记得有《小红帽》、《果园里的三姐妹》等小朋友们喜欢的内容。演完后最开心的,就是上街用零用钱买一串沾了酱的豆腐干(1串好像有5块)美美的吃着,时不时地还要互相打趣说对方吃成个大花脸(酱汁涂得嘴边、脸上、手上到处都是)。早餐佐菜的,是每人一个小三角纸包的炸盐豆或油氽花生米,大家是一粒一粒点着数来吃的。现在回想起来,仍然馋涎欲滴。
我外婆老家的江南水乡,多的是湖荡水泊,因此也少不了种些莲藕,看着采莲人坐在木盆里采摘新鲜莲蓬、菱角是种享受。但那时自己年纪小,只喜欢采莲人抛过来的一个两个莲蓬或菱角,剥了外壳就吃起来;喜欢跟着别人在田里或沟渠塘边摸田螺,等外婆炒熟了再有滋有味地吃,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我用嘴吮不出螺蛳的肉来而要用针去挑,外婆就老是摇着头说:“阿苹那侬嘎笨呀(阿苹怎么那么笨)!”我还跟着大人去拔茅针(茅草刚刚长出的嫩叶里面包裹的茅草,可以吃,有些甜味)。跟小朋友们上树去采桑葚,还采一种不知名的小红果子来吃。
后来跟随父母亲来到北方,仍然是吃着吃着就长大。我们小朋友就会去摘槐花、打榆钱、摘醋溜溜(一种酸甜的小野果子)……当然日常吃得最多的便是西红柿,有时也能买几个杏子、李子等。北方人经常吃面食,夏天西红柿多得1角钱可以买到满满1脸盆,吃不完就熬成西红柿酱,用旧的酒瓶装上、香油封口,可以留到冬天吃。我们经常是生吃西红柿,偶尔也会有同学弄点白糖拌西红柿块,那是比较奢侈的了。杏子的核晒干后敲碎吃里面的肉(现在知道了那就是杏仁),但是不能多吃,吃多了是会中*的。
我们小时候可不像现在的小孩每天都能喝牛奶,那时最多泡一些盐水、糖水喝。有一次我攒了好久才下狠心买了块咖啡糖泡了一杯咖啡,喝到半杯的时候又加水让它成为一杯咖啡,还是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分享了这块咖啡糖泡出的美味水,开了一把洋荤。记得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为了防止火气和增加营养,也为了省事,有一段时间,我母亲曾经每天早晨将1个鸡蛋搅碎用开水冲成鸡蛋花,少放一点咸盐,给我喝,说是喝了可以去火,从此每天一杯,很是享受。
吃着吃着就长大,天南地北处处家,这便是我的人生履痕。跟随父母,我告别外婆,从南方去往北方;而插队当“知青”,我又从北方来到南方;之后的求学、工作、结婚、生子,直到退休,直到满嘴假牙的今天,一直都是在“吃着吃着就长大”的人生旅途上跋涉着、品尝着、快乐着、蹒跚着、长大着——莜面栲栳栳、澉浦炖羊肉、黟县千张酥、屯溪蟹壳*、徽州徽墨酥、老街寸金糖、大白兔奶糖、话梅杏脯干、炒*豆、山芋松、爆米花、辣椒糖、开心麻花、苏打饼干、五常大米、舟山*鱼、野菜山珍、杂粮稀粥……吃着吃着就长大,长着长着就老啦……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
注:稿件一经采用,将视质量给予稿费元-元;字数以0-0字为宜;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