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杏林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外用药 http://m.39.net/disease/a_6614067.html
我愿端居杏林,守护一方安宁中医有个美好的别称,叫做“杏林”,“杏林春暖”“杏林高手”“誉满杏林”这些典故都源起于东汉末年一位叫董奉的神医。据晋代葛洪的《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财,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翻译成白话大概讲述的是在三国时期,有位叫董奉的大夫在庐山下隐居修道,行医济世,他给人诊病疗疾,却分文不取,若看好一个重病者,就让他在山上栽植五棵杏树;看好一个轻病者,栽植一棵杏树。山里山外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越来越多,一传十,十传百,病人们凡是被董奉看好的,都按照他的嘱咐,在山上植杏,多年以后,杏树郁然成林,待到杏果成熟,他便让需要的村民用一筐谷子换取一筐杏子,而董奉拿着换取的谷子去救济贫苦百姓。他行医济世却不为名利,因为医术高明,与同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外科神医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他的杏林也就成了医学家的代名词。今天我们距离东汉末年,已经跨越了一千八百多年的时光,作为杏林后辈,我们有幸身居杏林,发心纯粹,只愿再续写杏林精神,就像“医仙”董奉一样施医济世,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

关于董奉,《真仙通鉴》还有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是说他年迈之时,还有着三十岁的容貌,这便是在今天看来也是令人羡慕了。

没有了古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生活节奏飞快,不免有人一边挥霍透支着身体,一边还不忘养养生:为了不上火,每天习惯喝“八杯水”,以为可以排*清洗血管;为了不便秘,多吃香蕉喝番泻叶;为了补充维生素,吃大量的生冷水果…

这样的坚持不懈可能带来的不是健康,而是越喝口越渴,颜面浮肿,眼袋增大,面色晦暗,面斑增多,无休止的脱发,脾胃愈发虚寒,浑身沉困乏力,一点就着的麦秸火脾气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养生观和正确的养生观之间的偏差。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药物,方法适合所有类人。

就像中医治病一定要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点正确的中医知识,不为救人,但为救己;不为别人但为家人,“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懂点中医,我们才不会茫然无措。花点时间去熬煮一碗汤或药,是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就要好好的珍惜和保养的,而不是等到退休之后。

*帝内经说,有智慧的圣人,不会等着疾病已经发生,混乱已经造成,再去管理;病已成再治疗,国家混乱再治理,就像是渴了才去挖井,战争打起来了,再去铸造兵器,那就有点晚了。

若将养不慎,触冒疾病,就需要医药的干预,臧老师曾说,“吃药是为了不吃药,吃一辈子的药并不是治病,或许还能致病”。

就如高血压高血糖,一旦西医确诊,就被灌输需要终生服药的思想,不能完全治愈,只可控制。治疗方法就是一再用降糖,降压药降低指标,掩盖症状。

我们不去寻找也从未想起去寻找引起三高的原因,一次次抑制血糖血压高给身体的报警,让身体偏离阴阳平衡的中线越来越远,潜在的矛盾积压的越来越多,直到糖尿病眼底病变而失明,糖尿病足而截肢,中风脑出血等重大疾病的发生。

其实在血压血糖控制貌似平稳的同时,疾病还在一直发展着,只是暂时把指标压制下来,表象消失了,并没有减轻疾病原因对身体的侵害,症状也层出不穷,按下葫芦起了瓢。

那么既然此法不通,为什么我们不去选择其他的治疗方法呢,这和我们心里装的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有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无论什么样的人出生时都如一张白纸,后天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文化教育直接塑造了人的灵*,灵*的活动就是思维,思维决定了人的判断和言行,所以内心装载的文化真的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有时甚至决定了生命的转折。

人生只有平安健康,才是根基,我们为实现所求拼来拼去,其实到最后还是得拼健康。不生病,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可是人生在世,哪有无疾无恙,这时想要遇到一个好中医也并非易事,因为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中医很难。而人又受天气,地气,人气的影响,疾病症状变化无端,寒热暑湿燥火的环境在变,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在变,内因外因不断地影响着身体。想要在多种变量之间守住常量(守常),找到恢复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的良方,这需要中医大夫的水平。需要中医大夫在望闻问切之间对病人的语言神韵,举止体态,舌象、脉象、面象、手象等万千象之间有敏锐的察觉,更需要把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药性恰切的运用到有阴阳偏差的人体之中,去纠正失常的状态直到人体恢复常态。生长在天地之间的中药可以是植物,动物,矿物,甚至是无物,它们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组的方才是中医方,而不是机械的中药堆积,堆砌中药就像乱枪打鸟,杂乱无章,头疼治头,脚疼治脚,是不会有预期效果的。如果我们可以把一个个小经方用得恰到好处,大概癌症这样的慢性病也好,感冒之疾也好都可以在调整阴阳,阴阳自和中向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