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你好,我是田野,提起小时侯,农村收麦子的场景,那可是永远都忘不掉的记忆,当年的割麦、捡麦穗、整场、打麦、干活等场面,就像是咋天刚发生过一样,现在回想起来,仍是历历在目,记忆忧新。农村的田野风光,吸引着孩提般的童年,灼热的阳光,照耀着稚润的笑脸,伴随着麦穗的成熟,雀跃般欢呼着扑向麦场,麦*杏熟了,开始过麦了。
过麦,就是指的麦收,还可称之为三夏大忙季节,即麦种、麦收、麦管,收割小麦是最重要,也是最累、最辛苦、最熬人的活。七十年代,那时的我,十多岁,正上小学四五年级,每到麦收时节,学校都会放两个多星期的假,叫作支援三夏大忙,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干些即轻便又不很累的活,减轻大人的工作分量,此时,生产队里会给全体社员,也包括学生,每人发一条白毛巾和一顶草帽,每个劳力配发一把新镰刀,草帽是麦杆编的,很精制,也很实用,夏天的阳光是灼热的,戴在头上,主要是摭档阳光对脸部的爆晒,手巾是用来擦汗的。
割麦的时候,社员们都起得很早,由于是夏天,白天时间比较长,四点钟天就放亮,晚上八点才傍黑天,所以,社员们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基夲上除了吃饭,稍作休息,其余的时间就是在干活。按照队长的交代,早上四点半,社员们赶到要割的麦子地头,前天晚上会把镰刀磨好,每人都是两把,有的还准备三四把,目的就是为了割的快,多挣工分。我们这儿都是宽畦种麦,小的一米五宽,大的两米,而且地也很长,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队长就会按照男劳为割二米的,女劳力割一米五的,割完给你记多少工分,这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小包工。
小包工制度就是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得的多就是多挣工分,多分配粮食及现金。因为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天也比较凉快,每个人都是卯足了劲的干,男人们会一鼓作气的干到八点钟回家吃饭,女人们则干到七点钟回家做饭,有的乖巧的女人,前天晚上把干粮做好,此时回家就只是烧点汤,弄点菜,每到这时,妇女们都是格外地弄些好点的饭菜,那怕是其它时侯吃的孬点,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吃饱饭,有力气干活。到了中午,天上的太阳火辣辣的热,每个人都是脖子上搭着毛巾,头上戴着草帽,但还是止不住地汗流满面,一会儿的功夫,毛巾就变成了湿的,不得不拧一把继续擦、继续干。
这个时候,专门烧水的社员会把烧开冷好的金银花水用钩担水桶挑着送到社员们跟前,队长一声令下,就都拿着镰刀围在树荫下,有的喝水,有的借休息进行磨镰刀,还有的用草帽呼扇着脸面凉快,尽管社员们身感乏累,但心情还是很饱满的,到手的粮食,看着就是高兴,马上就要吃上白面馍了,谁又能不欢喜呢。
下午就是用地排车和马车,把梱好的麦子往场院里运了,场院是早就在之前准备好的,有二三十亩地那么大。此时,我们这些小学生也排上了用场,就是和大人们一起装车,装车、拉车是男人的活,女人和孩子们负责往车边送麦个子,每个车都是装的满满的,三个人一辆车,马车就装的更多了,小山丘一般,也节省劳力,只用一名赶车的。运完麦个子,剩下的活就是捡麦穗了,在学生队长的带领下,两个人一眭,开始把落在地里的麦穗捡起,一起送到场里,保证不损失一粒粮食,此时,才真的明白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农民,农民的后代,都是好样的。
下午是要早点收工的,尽管落日要七点多钟,为了防止到场的麦子遭遇天气不测,还要连夜把麦子脱出来。夜晚,家中除了不能干活的老人和很小的孩子,其余的包括学生们则早已聚在场里,队长简要的分工完后,随着一声柴油机的启动声,夜战打麦开始了,虽然是晚上,没了太阳的热晒,但劳动了一天的人,此时就只有累的感觉了,但还是不能歇息,个个都是硬撑着腰杆子干,那时,虽然有了脱粒机,但是确是小型的,脱起来即慢还要脱二遍。男人们大多都干些累点的活,妇女们、学生们主要是负责递麦个子和向外运送麦秸。白天割下的几十亩麦子,就这样打完的活,没有四五个小时是拿不下来的,有时侯,队长就在分工上适当留出些男劳力来替换,妇女和学生的则没有这待遇,这样一场的麦子打下来,离明天也就只有三四个小时的时间了,社员们回家稍作睡一会儿后,第二天,还得要早早的出工。
这就是记忆中四五十年前麦收的场景,这样的紧张劳动,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把成熟的麦子收入仓中,如果天天都是好天气那还算好的,如果这期间遇着阴雨天气,那可是更为遭糕的事情,人人心急火燎,更是忙的不可开焦。所以,那时的农民,真的是很累、很辛苦,打下的粮食,先选最好的缴给国家,然后才给社员们进行分配。还没等休息过来,夏苗管理就又紧张的开始了,为了确保秋粮玉米的丰收,灭茬、除草、施肥、封沟工作,要赶在暑期雨季来临之前做完,农民,就是这样,一茬接着一茬的活,永远干不完的活,每日的风吹日晒,使得他们面容变了,发型变了,肤色变了,但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没变,为国家建设出力的心没变。所以,现在,那一代的人老了,国家给发点养老金,他们拿得不冤枉、不亏心,请那些不种地、天天吃白馍的人留点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