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属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陆地生态系统,对维系地球生命至关重要。森林养育了地球大多数陆地生物多样性,并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因此保护森林也是保护自然资源的关键。根据《年世界森林状况:森林、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报告,森林中包括6万个不同树种、80%的两栖类物种、75%的鸟类物种和地球68%的哺乳类物种。因此,世界大部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与世界森林互动,以及我们利用森林的方式。《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证实,年以来,由于毁林、造田等森林土地用途改变,全球损失了4.2亿公顷森林。尽管近几年,森林损失速度已大幅下降,但仍面临着严重威胁。年,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森林资源规模、山区绿化覆盖指数、保护区内森林、森林管理计划等”明确为建设“推动对所有类型森林进行可持续管理,停止毁林,恢复退化的森林,大幅增加全球植树造林和重新造林”的重要目标(SDG15.2),推动对所有类型森林进行可持续管理,恢复退化的森林,大幅增加全球植树造林和重新造林,维系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此外,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年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和制定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年)等国际公约和协定,都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努力推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努力遏制森林破碎化导致的森林退化,通过造林和自然恢复,充分释放森林在促进解决可持续粮食生产、减贫、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等方面的功用与潜力,同时提供其他产品和生态服务。
森林是一种基于自然的可以应对诸多可持续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这一观点日益得到认可,具体体现在*治意愿强化和一系列减少毁林速度和恢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诺之上。年,国家林业局对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颁布了《中国落实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林业行动计划》,明确计划,按照“四精准三巩固”的思路,抓好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努力扩大森林面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年间全球森林面积年均净增最多的十个国家中,中国位居首位,在过去10年中平均每年净增加了.7万公顷的森林,增长率为0.93%,这意味着10年间中国净增长的森林面积总量与河北省的面积接近。为扭转毁林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巩固脱贫成果,迫切需要推介成功的解决方案并在国内外得到推广。
承德市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大主题,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创新实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扶贫模式,通过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实现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双决胜”。以塞罕坝生态扶贫为例,介绍我国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地方实践。
“绿水青山”成为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地处河北省承德市的最北部,简称塞罕坝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直属大型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历史上,由于清晚期过度开围垦荒的遗留问题,塞罕坝原始森林退化为荒原沙地,引发了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气候干旱化、土地沙漠化等连锁反应。年起,经林业部考察,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批准建设,至20世纪80年代,塞罕坝林场初具规模,经营总面积万亩,林地面积万亩[1],林场在高寒地区林木种植、国营林场经营管理、木材综合利用等方面积累了早期经验,生态修复功能逐步凸显,但经济效益转化不足[2]。
随着社会各界对林业发展和森林资源利用的观念逐渐生态化转型,塞罕坝林场开展多种经营,探索从“绿化”、“提供林木产品”等简单林业功能为主导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统一转变的可持续发展路径[3]。改革开放后,通过生态公益林经营、商品林经营、生态旅游等多种经营机制的前期探索,塞罕坝机械林场经济转化能力逐步提升,为后期推进林场生态立体经营与生态脱贫打下了扎实基础。年,经林业部批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年,塞罕坝林场建立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对林场景观资源进行探索利用,林场自然、文化、民俗旅游资源得到生态化利用[4]。“十三五”期间,随着苗木产业、生态旅游等多种经营利润渠道拓宽,河北省塞罕坝林场采伐限额管控加强,林场产业结构实现从木材产业主导向种植、苗木、旅游多种产业均衡发展,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塞罕坝机械林场景观
塞罕坝机械林场瞭望点分布
与最初建场相比,林场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万亩,林木蓄积量由33.6万立方米增加到.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单位面积的林木蓄积量达到了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据中国林科院评估数据,塞罕坝林场每年可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碳86.03万吨,资源总价值为.2亿元[5]。近年来,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每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在50万人次以上,提供临时就业岗位约1.5万个,带动周边乡镇区域生态旅游稳定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实现了多户贫困户、1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塞罕坝生态脱贫模式创新示意图
把“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建设成为旅游脱贫致富大道。国家推进生态风景道的背景下,承德市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打造“25条国家生态风景道”,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的顶层设计。以第三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办契机,建造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并作出了创建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生态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坚持“景观生态交通+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理念,严格保护各景区原生态环境,整合区域性文化、生态、农业等资源将生态体验、旅游扶贫、满蒙文化与旅游新业态充分融合[6]。年7月5日,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正式开通,东起围场塞罕坝,西至丰宁大滩,共km。实现由“单一公路交通功能”向“旅游资源整合功能、旅游服务消费功能”转变,将坝上景区连片打造。结合坝上地区的民族特色和满族皇家文化的特点,对沿线55个村庄进行了改造、升级和美化。结合坝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旱金莲、金盏花等乡土特色中药材,打造风格各异的花海和大地艺术景观。风景大道的建成,将有效带动坝上个行*村、2.1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辐射坝下个行*村4.1万贫困人口致富。
一企连三产,探索立体经营生态扶贫产业模式。
经营模式上,塞罕坝坚持“林上要果、林中要游、林下要富”,把林业生产资源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新优势,稳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旅游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打造“一号风景大道”,推行“两转三带”旅游扶贫新模式,建立当地贫困户与景区间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坝上地区1/3的农牧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活动,当前,旅游收入比重占农牧民总收入比重已达20%以上。注册成立承德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围绕“碳汇交易、生态旅游、有机农产品、苗木生产经营、造林绿化”五大板块,促进全市形成市场化经营新格局,全域除塞罕坝林场外,千松坝、御道口等林场也基本形成了木材、绿化苗木、生态旅游、碳汇等多产业齐头并进的良性循环。“十三五”以来,完成碳汇交易22笔、9.6万吨,交易额万元,每年为华北地区造林绿化提供优质苗木近3亿株。
探索“一林生四财”、“一地生四金”林业扶贫模式。
塞罕坝通过“林上要果”、“林中旅游”、“林下间作”、“林间采摘”,实现“一林生四财”。重点打造金红苹果、“围选1号”大杏扁、绿化苗木等林果产业专业乡2个、专业村26个,已建成休闲观光采摘园18个,年产干鲜果品31.3万吨,产值达到5.7亿元,保障了1.6万人实现增收;组建了“万家客栈”乡村旅游联盟平台,发展当地农户加盟户,户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成功打造特色村镇6个,发展旅游专业村20个,有效带动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累计发展林下中药材亩,林下食用菌万袋,带动了0.8万名贫困人口增收;发展普惠性林业生态经济,积极引导当地农户通过科学合理采摘蘑菇、蕨菜、药材等森林特产实现增收致富。
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资金入股变“股金”,就地打工挣“薪金”,资源入股分“现金”实现“一地生四金”,建设大果沙棘、玫瑰花、金莲花等基地近8万亩,每户每年每亩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可达-元;选定承德宇航人、天原药业等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股份合作,每户贫困户累计收益达元;带动全县78户贫困户参与生态项目建设、通过基地管理务工挣取薪金,每月收入-3元;户贫困户以土地、技术、树木等资源入股承德木兰林业集团等国有单位,按收益按比例分红。
凭借生态经济社会多领域的突出贡献,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也相继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最佳森林公园"。塞罕坝机械林场先后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河北省先进集体、全国国有林场建设标兵等荣誉称号。年12月5日,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年“地球卫士奖”。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以集体名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对林场自然风貌进行了查看,并听取了河北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的介绍。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几代建设者的付出,在生态建设、经营结构、区域经济带动上经历了不同时期的转变。从世界最大人工林,“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转变为森林生态立体经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中国样板。继续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是发展好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塞罕坝依托森林资源进行立体经营,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发展生态旅游、林业碳汇、林间经济等产业,带领沿线居民持续增收致富,塞罕坝的生态扶贫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如SDG1、SDG12、SDG15)的根本要求,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森林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示范。
参考文献:?[1]年第7卷“林业部关于建立直属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意见”,档案号:QZH-Y---.[2]年卷“河北省承德塞罕坝塞罕坝机械林场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五年森林开发方案”档案号:QZH-Y--0-.[3]高海南.塞罕坝林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4]戴继先:《塞北绿色明珠:塞罕坝机械林场科学营林系统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第页.[5]新华网.塞罕坝机械林场获联合国土地生命奖[EB/OL].(-10-0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