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ufangbaojian/36669.html如果有人问你:你所理解的“历史”是什么?读历史时应该读些什么?什么样的历史书大众喜闻乐见?历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那么,你会如何回答呢?
历史就像万花筒,视角千千万,奥秘各不同。在《天下有治:长治久安,几千年的不变追求》这本多元视角的历史读物里,也许,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今天,就请跟随笔者的脚步,一起去探寻《天下有治》背后所蕴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大家写小文
从历史中来,到大众中去
《孔子杏坛讲学图》轴 明朝画家吴彬所绘,描绘了圣贤孔子于杏坛讲学,四弟子端坐受教时的情景。画作绢本设色,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笔端雅秀。现藏于孔子博物馆。
《天下有治》是“古代中国百家谈”(全三册)系列图书之一(另外两册为《朝起朝落》《自古繁华》),主要聚焦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三大核心主题“治国”“治吏”“治世”,并透视古代治理背后的隐秘玄机,诸如“人治”“德治”“礼治”“法治”等,全方位、大跨度、多视角回望古代中国,是一部写给大众读者的精编版“中国古代史全景式立体书”。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曾巩在《南齐书目录序》中曾这样写道:“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可谓精确而贴切地概括了本书的题中之义。
概而言之,“治国”篇,深度揭示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如何成就盛世?因何出现乱世?何以导致衰世?深入解读历史典型案例:吴起变法为何失败?“永贞革新”因何而起?……深刻剖析历朝历代亡国的沉重教训,总结治国经验,探寻治国之略。“治吏”篇,介绍中国古代政府如何选拔、考核官员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官员腐败等;正(赵广汉、顾协等)反(李林甫等)事例,以史为镜,警示后人;为官之道、用人之术、管理之制……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治世”篇,讲述古代社会形形色色的民间文化和世间百态;结合民间典型历史事件,介绍古代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制度、方法;采取白描手法,全面而生动地再现了古代社会的民间众生相。
本书汇集了国内历史学家、知名学者精讲精评中国古代史重点、热点、疑点、大知识点的95篇优秀文章。作者权威专业,颇有建树,不乏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科院教授、文史学者……文章以文史普及为出发点,以专业性为基础,通俗生动,喜闻乐见,可读性强。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常常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既有宏观展望,又有微观剖析,大到国计民生,小到生活百态,包罗万象,博采众长,精心编排,脉络清晰,可谓一部讲述五千年中国古代史的集大成之作。
古为今用,取其精华
历史是生活的教科书
《帝王道统万年图》明朝画家仇英所绘,共二十幅图画,分别描绘了周文王、汉高祖、宋仁宗等名主的事迹。上图描绘了周文王关爱百姓的故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古人看来,节俭不仅是家庭生活中的美德,而且可以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去看待。
《天下有治》内容权威,主题丰富,史料翔实,既可以为普通读者讲述生动有趣的中国古代史话,也能够为专家学者、历史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料,还具有一定的史料收藏和研究价值。
有人想当然地以为,历史是过去的事,和现在没有太大关系。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回溯过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才是应有的“历史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历史,除了获得学识、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鉴古思今,深刻反省,为当今社会和生活提供丰富而有益的智慧和启示。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英国文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概而言之,这是一本治世之书、智慧之书、人生之书。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尚未平息,如何防疫抗疫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殊不知,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人就已有以法防疫抗疫的历史经验,而且探索出多种接种疫苗的方法。
例如,为防治疫病,古代法律很早就有保护环境资源、环境卫生的规定。《逸周书·大聚解》载周公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韩非子·内储说上》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以此来防止疫病的发生和蔓延。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还设立专门的馆舍收养残疾人和染有疾病的人
古代采取法律手段、多措并举防止疫病流行,这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当代社会,家庭教育也是广大家长普遍关心的话题。
其实,早在多年前,古人就认识到,礼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多重功能。就家内礼仪而言,历代士人都将其作为修身、齐家的手段。
我国古代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就逐渐形成了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家训传统。在长期的教化实践基础上,古人传统家训主要有五种方法:日复一日的日常训诫、身教示范、奖惩激励、家风熏陶、家训制定等。几千年过去了,它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诚如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学家、教育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所说:“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意在强调对子孙的道德教育应尽早,从小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即便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宋朝文学家苏洵)、“治乱之原,在求贤取士得其人而已”(宋朝清官包拯)、“天下大同,归于治理”(《隋书》)……这些警句,可谓至理名言。
《天下有治》,文本内外,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史学的光辉,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精打细磨,图文并茂
成就一场史学盛宴
《独乐园图》卷明朝画家仇英所绘,内容根据宋朝名儒司马光的《独乐园记》立意,依次描绘了“弄水轩”“读书堂”“钓鱼庵”“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见山堂”等景致。上图为“采药圃”景致。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如何编好一本史学著作,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颇有意味的问题。
史家之学,广博专精,欲求其真,绝非易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浅尝辄止,泛泛而谈,史家大忌,不足为取。唯有常存敬畏之心,方能通达史学之精髓,领悟史学之真谛。
每一本历史读物的问世,除了杰出作者的笔耕不辍、呕心沥血,同样也离不开专业编辑人员的深耕细作、精打细磨,以及在出版机构众多人员的共同努力、配合下,才能“炼”就一本经得起读者和时间考验的优秀历史读物。
《天下有治》遵循的编辑原则就是: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严谨”二字时刻牢记心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咬文嚼字,反复斟酌,尽量做到不妄改一字,不错改一字,不漏改一字,每改一字,必有依据,引文考证,必有来源,古籍图片,必有出处,尽力确保史书的权威性、专业性、准确性、完整性、丰富性。
简而言之,专业、严谨、生动、意趣是《天下有治》的底色。
为了还原历史原貌,丰富文本内容,完善阅读感受,编辑还为每篇文章精心选配了原汁原味的古籍插图,并在文前单独配置了12幅古色古香的精美彩色插图,全书共计幅插图。搜集图片资料时,故纸堆里寻踪,百“画”丛里采撷,真如海底捞针一般。于百余种古籍、古画册中,反复查阅,精挑细选,力求原始、精致、珍贵、贴切。凡所配插图,其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知识点,尽量做到有来源,有出处,有典故,有说明。
古籍插图的价值,除了充实文本,还在于考证引文,如“京兆政清,吏民称不容口”实为“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莫敢以辞讼自言者”实为“莫复以辞讼自言者”,等等。参照古籍插图,核查引文谬误,也算意外收获。
读得越多,理解越深,便越能感受到《天下有治》背后的博大、丰富、志趣、精彩。真所谓:书越读越厚,学问越钻越深。“历史”二字,令人敬畏,令人惊叹,令人心向往之。
古代“举报箱”是谁发明的?古代如何开展“普法宣传”?中国古人如何防疫抗疫?宋朝如何打击制售假药?清朝官员坐轿子有什么规矩?……拨开历史重重疑云,且看历史学者如何解答。
95篇史学佳作,幅珍贵插图,一书在手,尽揽精华。翻阅《天下有治》,治国之略,帝王之学,治理之源,尽得千古精华;治吏之法,为官之义,用人之术,尽得政髓精要;治世之道,经营之本,经世之理,尽得史学精妙!
希望读者能够认可这本诚挚之作,并切身感受到文本背后的用心、用情、用意,同时得到别样而独特的阅读体验。
对于一个编辑来说,无论一本书的出版过程有多么曲折、艰难,也许,只有当读者翻开书的那一刻,他才会深切意识到: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
找到理想明灯
指引人生前行
《上林图》卷相传明朝画家仇英所绘,内容取自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名篇《上林赋》。上图为画卷局部,描绘了天子在车驾仪仗壮盛的簇拥下出场后,转入校阅士卒在山林间射猎追捕鸟兽的场面。现藏于美国弗瑞尔美术馆。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本珍贵的佳作,这是一场史学的盛宴,这是一次思想的漫旅,这是一部汇聚史学精华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每一个中国读者细细品读、慢慢回味。
对于一部作品,作者永远是第一位的,最大的尊重就是最好的开始。编辑恰如“戴着镣铐的舞者”,其坚守的基本原则和职责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法有度,尽善尽美,力求为作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对于读者,如果有缘读到一本影响一生的书,真可谓人生之大幸!
希望《天下有治》像一盏明灯,照亮每个读者心中的理想和前行的道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编辑的不懈努力坚持和一片赤诚之心,能够对得起每一个作者的劳动和心血,也不辜负每一位读者的期待和信赖。
对于这次别样的阅读经历和探寻之旅,唯愿不虚此行,不负此生!
(作者为《天下有治:长治久安,几千年的不变追求》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