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是张仲景所创的治疗外寒内饮的著名方剂,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具有辛温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其药味峻厉,发散力强,虽有五味子芍药之酸敛,而有伤损正气的一面,所以在运用当中,一定要辨别病情,以及身体的强弱,同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过量服用。小青龙汤以主治寒饮郁肺证为重要基础方,而主治溢饮寒证为临床变化用方,所以运用小青龙汤必须灵活应用,且不能局限于某个方面。
《伤寒论》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说的是脉浮紧,头痛,身痛,发热,无汗,恶寒之证仍然存在,并且又增加了其它的病症,张仲景认为是心下胃脘部水饮停蓄,然而水气所引起的病症相当多,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这些症状都是由水气所引起的。太阳病,若无水气,则病在经,若有水气,病必犯府,则膀胱之气化不行,三焦之水气失道,水停上焦则或咳,或喘,或噎。水停中焦则或渴,或干呕,或满。水停于下焦则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下利。太阳病停饮有两种情况,我们必须弄清楚,中风有汗为表虚,是五苓散证。伤寒无汗为表实,是小青龙汤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表实无汗,张仲景用麻黄汤和桂枝汤合方以解外,因为大枣性滞,故而不用,去杏仁的原因是看其有无喘症,若喘可以加入;去生姜的原因是以干姜换掉生姜,当然,若有呕的症状,仍然用生姜。本方中以干姜和细辛为佐药,因为它们极温极散,可使寒与水俱从汗而解,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五味子收敛耗伤之肺气。若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避燥气而生津液;若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微利与噎都要去掉麻黄,着重于治里,加附子以散寒,则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则微利止,少腹满可除。
《伤寒论》说:“伤寒,心中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是水寒射肺;发热不渴,此为外伤寒邪,内停寒饮,表证未去。服小青龙汤,汗解以后而渴者,乃寒去内燥之渴,则水寒已解,此解水气之法,当用小青龙。
《金匮要略》说:“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溢饮是“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溢饮之病属经表,虽然应当发汗,但也有寒热的区别,热者宜辛凉发汗,用大青龙汤。寒者宜辛温发汗,所以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张仲景用它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所以张仲景对小青龙汤的治疗禁忌,以及误服本汤所发生的各种变证,指出相应的治疗方法。《金匮要略》说:“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咳嗽呼吸气促而不得卧,新病多兼形寒,久病多属痰饮,适宜用小青龙汤以散内饮外寒。但是,此方辛温大散,只有身体强壮的人才适宜,若误用于身体衰弱的人,辛热则伤阴,故多唾而口燥;大散则伤阳,故手足厥逆;面热如醉,是阳气外浮;小便难,气上冲,是体内阴气衰竭;脉沉微,是里气弱;手足痹是表气虚,时复冒,是身体太虚的原因。阴阳表里俱虚,是因为身体弱而误发汗的原因,是寒热错杂之坏病,故以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先通阳和阴,使上冲气平和。气冲虽然好转,反而更加咳嗽胸满,则知其寒饮仍然在胸中,就不能用桂枝走表了,而加干姜,细辛独除寒饮,以治其咳嗽胸满。
我们在运用此方时,要从各方面考虑,是否适合于使用小青龙汤。寒性水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痰咯较爽。水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质淡嫩,舌苔多滑。寒饮之邪,故脉见弦紧,紧脉主寒,弦主饮病,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实,如果寒饮内伏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水饮之证,除咳喘外,还会有许多兼证出现:如水寒上犯,阳气受阻,则兼噎;水寒中阻,胃气不和,则兼呕;水寒滞下,膀胱气化不利,则兼少腹满而小便不利;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证。
总之,小青龙汤虽然是名方。本方麻桂并用,又配细辛则发散之力为强,所以,对年老体弱以及心肾虚衰患者,切不可随便用,以避免变生它证。如果因为其有效,而过度服用,或辨证不明而误服,则有动冲气、伤阴血等弊端。所以,用此方后,若效果已见,病情好转,即当改用用苓桂姜味等温药治饮,以正邪兼顾为上策。仲景示人以规矩,我们应举一反三,方有灵活运用之妙。
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