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正规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作者胡力扬
年,我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上学的时候,哥哥给我写信,他的同学看到地址问:“你妹妹学什么专业?”哥哥说:“特殊教育,毕业以后教聋哑学生的。”他同学吃惊,随后小声问:“你妹妹聋着呢还是傻着呢?”哥哥瞪他一眼说:“你才傻着呢!我妹妹好着呢!”
那时,中国的聋哑人很多,大家不知道特殊教育是干什么的。
工作以后,常有人问我做什么工作,我说,聋哑学校的老师。说完,他们总要上下左右打量我一番。我知道,他们能看到我的眼睛是好的,也能说话,打量一圈是在看我的手脚有没有齐全着,发现没有问题,再问:“教那些傻子,你难受不?”我说:“他们不是傻子,他们是聋哑人,就算他们是傻子,他们也要接受教育。”
出去培训,遇到教正常孩子的同行,他们知道我教聋哑人,问:“你们怎么教?”我说:“打手语教。”又有人说:“你们的水平只能教傻学生吧?正常学生你们教不了吧?”我说:“那咱们换一下,你来我们学校上几节课,让我们娃娃感受一下?”他们不吭声了。
刚工作时,上课只有教学挂图,课文得全部抄在黑板上,低年级时还好,到了高年级,课文内容很长,全部抄写在黑板上要花费很大力气,教学挂图也不是照片印出来的而是画出来印的,很多东西画得不像,学生很难分辨。身边常见的事物还好,比方说土豆、西红柿、钢笔、水彩、眼镜盒……这些都能拿到实物。我们上课时常常要拎一个不透明的大袋子,里面装着各种东西。这些好讲,学生看到实物再学词语,就能把字和实物对应记忆。但不常见的东西,讲许多遍,学生仍然是一脸茫然。我们上学时,教材教法老师特意强调:“能拿到实物的时候,要给学生呈现实物,没有条件拿到实物时要给学生拿图片”。为此,我们学校的老师几乎成了“破烂王”,坏了的乒乓球、羽毛球不扔,留着上课时遇到了拿给学生看,吃了冰棍、零食的包装袋不扔,把上面画得逼真的图案剪下来贴在一个大本子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这些图片比较直观,拿起来给学生讲,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尽管如此,学生仍然有许多词语是看到了字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给学生讲槐树、杨树、榕树、松树,“槐树、杨树、松树”好讲,就算图片不清晰,我带着学生出去就看得到,我们大西北这三样树种得比较多,“榕树”就困难了,我们这边没有,学生只能看图。有一次,同事给学生讲“杏子”,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图片上也只是一个黄色的圆球,同事打手语说:“我们这边夏天就可以吃到,酸酸甜甜的,很好吃,里面有个核,核敲开里面还有个东西,叫杏仁。”这样讲,其他学生明白了,班里还有个女同学怎么都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那是秋天,也找不到杏子。第二年夏天,老师去家访,一进她家,她家院子里就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杏树,上面结满了杏子。没有人给她说那是杏子,她永远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现在回想起来,我总会感叹,如果那时候教学有互联网、有电子白板,学生不知道的东西,马上到网上去搜,一看就知道了。学生不好理解的小故事,到网上去搜短片,那就非常直观、非常容易理解了。如果那时候就能有这些教学手段,那该有多好!
有人说:“别看那些小哑巴不会说话,但是一个个精得很,你给他两个苹果让他挑,他肯定挑那个大的。”我说:“要是这样举例,那只要是有点分辨能力的动物都能去挑那个大的。”人们往往用很低的标准来判断聋哑人的聪明与否。实际上教聋哑人的辛苦,只有特教学校的老师自己知道。
有普通教育教研室的老师来我们学校听课,听了我们讲的课,他们笑着说:“很多东西,你不用讲的,让学生自己读,读完他们就明白了。没必要讲那么多。”正常孩子不用讲,但聋孩子,只要是他不知道的词语,让他自己读一百遍他也不理解。讲《腊八粥》第13段“栗子已经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学生不明白“稀烂”是什么意思、不明白“面面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词语放到普通学校的课堂上就不需要讲,但放到聋生的课堂上孩子们就是不理解。没有教过聋生的老师是想像不到也体会不到这些的,他们觉得这还需要讲?简直是笑话,然后就真的笑话我们不会讲课了。
讲《开国大典》有个句子:“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个句子中有个“把手掌都拍麻了”,我问学生:“麻了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说:“疼了”,一个学生说:“是酸了的意思”。这两个词明显都不对,都不是麻的意思。我跟他们讲:“麻了就是感觉像有许多小针扎着一样的感觉,比方说,你坐的时间长了,突然站起来就会感觉腿麻了;睡觉时,脑袋压在胳膊上,时间长了,等你醒来的时候,胳膊就会麻。那种麻就是突然一下动不了,感觉有许多小针在扎。”这样讲,学生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那种感觉叫麻。如果是正常孩子,这需要讲吗?!不需要的。如果把他们看作是正常孩子,让他们多读,我不讲,“把手掌都拍麻了”这样的句子他们的理解永远就是“疼了”或者“酸了”。如果不给他们说,他们很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那种感觉叫“麻”。
讲名词还好,找实物或图片就可以,有些形容词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比方说:“运动员迈着矫健的步伐。”“矫健”学生理解起来就特别困难,什么叫“矫健”?什么叫“波光潋滟”?什么叫“清脆”?什么叫“流水潺潺”?这怎么给听不到声音的孩子讲,怎么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语言的美?老师上课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意思需要做许多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如果是在普通学校,学生会认为老师在出洋相,但教聋生时就得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尽管如此许多词语即使是老师夸张了表情,学生理解起来依然很困难。十几年前,我教第一届学生时讲到一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问:“老师,失败和妈妈有什么关系?”这样在正常孩子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聋生里面是非常多的。
正常孩子有机会选择老师,如果觉得这个老师不好,过一两年老师就会换或者自己转学,而我们的学生几乎没有这种可能,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城市只有这一所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班级换老师的次数不多。很多人都说:“你们那里好,没有教学压力,没有考试压力。”我说:“我们内心的压力比谁都大。孩子能不能真正学到东西,能不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不能具备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的能力;能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全都要依靠老师这九年在学校里的教育。很多时候,学生没得选择,老师的教育就是聋孩子一辈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我们特教学校的老师良心上的责任是重大的,看到学生们能有个好的出路,我们心里是真的高兴”。
至今为止,全国有万聋哑人,为了提高聋哑人的生活质量、解决社会问题,国家花大力气解决聋哑人教育问题。从优生到优育,从免费做电子耳蜗、佩戴助听器到聋儿语训。通过努力,现在新出生的聋儿数量已经非常少了,即使是新生儿有聋的出现也会很快确诊,然后佩戴助听器或做电子耳蜗,让聋儿能够听得到声音,经过训练,到学龄时就能跟正常孩子在一起学习。上学后,除了音乐有些欠缺,其他方面与正常孩子几乎没有差别。
十几年前,我教了9个学生,有2个学生戴着助听器,其中有一个是从小在自治区聋儿康复中心语训过的,孩子的听力很差,说话不清楚,大一点,她也不愿意戴助听器了。虽然不戴助听器,但是这个孩子的思维能力非常好,上课从来不走神,注意力非常集中,而且年级越高,这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就越强。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从北京联合大学毕业,在北京就业。我想,这一定跟她从小接受过正规的语言训练有关系。后来,我去参加自治区聋儿康复教师的培训了解到,他们的训练方式非常科学。训练孩子说话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再后来,有了电子耳蜗、有了质量好的助听器,经过训练的孩子全都能回归主流社会。“做电子耳蜗,加上训练费用,一个孩子需要25万左右,这些全部都是国家买单。”跟不了解这个项目的人说,他们非常吃惊,说:“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多钱,国家怎么能全部给付呢?”我说:“就是这样的,这是国家下大力气要解决聋哑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付出的努力。除此以外,我们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上学、吃饭、住宿都是免费的,而且时常会有补助。校服、学习用品有很多都是社会上的企业、单位、个人捐来的。”
经过努力,现在在特殊教育学校上学的聋儿几乎没有了。有一次,我去听音乐会,还没开始,人们都在大厅外等候入场,我看到一个戴着耳蜗的四五岁的孩子跟着妈妈准备入场,他跟妈妈的交流没有任何障碍。我非常高兴,戴耳蜗的孩子也能欣赏音乐了,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能欣赏音乐肯定就能感受到语言的美妙,能听懂相声、能看懂小品,也能够和家人一起看春节晚会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等科目都可以学了。这时,我想起了十几年前教过的学生,如果他们那时候有这样的条件,那该有多好!
我用学到的聋儿语训的方法训练了我学生的孩子。(孩子父母都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孩子有残余听力,戴着助听器。从孩子3岁一直训练到6岁,三年多的时间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给她训练,寒暑假也不曾放弃。语训这么长时间,我一分钱都没要过。我的想法只有一个:只要孩子能到普通学校去上学,我的辛苦就没有白费。
孩子上学了,我担心孩子听不清楚,特意强调让家长给老师说,让孩子坐到第一排,还让家长跟老师说不要让别的孩子碰她的助听器。孩子上学,我的心悬着,担心她跟不上,最终还是跟她父母一样只能在特殊教育学校上学。上学一个月,孩子非常高兴地告诉我:“老师,我比以前听得清楚了。”我说:“不是你听得清楚了,而是你听得明白了,就是理解能力提高了。”她的成绩很好,老师知道她是一个聋儿,格外关心她,同学们也与她和睦相处,她的性格也很好,大家没有把她看成是一个“哑巴”。知道这些,我是真心高兴。孩子现在上四年级了,我每周仍然会给她指导一下课外阅读,她的学习习惯很好,完成作业后就会看我给她买的课外书。我真心希望她能一直在普通学校顺利地上到初中、高中、大学。
现在我的学生走到大街上打手语,没有人像看怪物一样地看他们了。别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我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他们问,你教什么样的孩子?我说,我教聋孩子。他们听到后说,你真了不起!
上学时,我的老师说,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参加工作二十三年来,我周围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上网、他们用手机跟朋友视频。我语训的那个孩子每逢假期,她的聋哑人爸爸妈妈就带着她出去旅游,出去玩,他们都是自由行。相比较而言,她的见识算是多的。
国家的政策好,学校的条件好了,教学手段也多了。
我有个聋哑人同事,孩子们很喜欢他上课,如果他几周不在孩子们就非常想念他。每逢开会,他都坐到我旁边,让我给他翻译,后来他不用我给他翻译了,他有个可以把声音转换成文字的软件,开会时,他就把那个软件打开,我看了那个软件,真方便。最近,他又告诉我一个专门针对聋哑人和健全人视频聊天的软件,可以把声音转化成文字,还有个专门为聋哑人服务的小程序,紧急情况可以随时拨打、、可以打字。
国家的政策好了、聋哑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们老师需要做什么呢?我们需要抓好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展他们的思维、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在中国健康、愉快地生活下去!
编辑:实习生彭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