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博学求真,笃行致知高新区行知小学校园文化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博学求真

笃行致知

——高新区行知小学校园文化景点命名寓意

建筑篇

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现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阵有阵容,校有校容,有其内必行诸外,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我们所要的校容不是浪费的盛装,而是内心的艺术感所求的朴素的表现。我们的校容要井然有条,秩然有序,凛然有不可侵犯之威仪。

——陶行知《育才二周岁前夜》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乐园。儿童进入学校成为学生,接受学校正规教育,本质上是要过一种有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健康而快乐的学校生活。陶行知说:“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健康、快乐、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功能篇的讲解,相信大家对行知校园文化建设已有了解,今天我们聚焦于行知建筑,选取学校具有育人价值的特色建筑,结合陶行知思想与国学精粹,一起来聊聊学校建筑背后的文化意蕴。

建筑篇包括教学楼、行*楼、藏书楼、南广场、浮雕墙几处景点,以青砖灰瓦的民国风格为主调,同时应用了拱门、室外廊道、浮雕等民国风的建筑元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行知文化的具象化表达。

致知楼

位置:行*楼

命名缘由:

1.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后又改名为“行知”。

2.出于《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南宋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寓意:

希望行知人能够坚持不懈钻研学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获得知识,达到对事物的完善的理解,终身学习,并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笃行楼

景点位置:教学楼

命名缘由:

1.陶行知先生43岁时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这句箴言揭示了实践与认知的交互关系: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

2.“笃行”选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儒行》亦有云:“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寓意: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希望我们行知学子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真正做到“笃行而不倦”。

通达广场

景点位置:连通教学楼与行*楼的南广场

命名缘由:

1.年陶行知从美国留学归来,在南京高师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年,他在南京高师和胡适、王伯秋等人交谈的时候,王伯秋问他未来的抱负是什么,他沉吟半晌,认真地回答道:"我的志愿就是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通过平民教育来消除人与人的界限。"他又在《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一文中强调:“我深信平民教育一来,这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不久要降临了。”

2.《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法下》:“看文字不可落於偏僻,须是周匝。看得四通八达,无些窒碍,方有进益。”

寓意:

1.通达广场连通“笃行楼”和“致知楼”,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共同实践,以求达到“知行合一”。

2.传承陶行知先生的心系社会平民教育思想,做到“有教无类”,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留余图书馆

位置:馆藏图书备份基地

命名缘由:

“留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观念,它要求在为人处事中注意留有余地,勿尽、勿满、勿过、勿我。从文献记载来看,“留余”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形成于南宋时期,其标志是《四留铭》的问世。《四留铭》,或叫《四留箴》《四余箴》,是历史上流传很广的四句格言:“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寓意:

1.秉承“留余”思想,做事“勿尽、勿满、勿过、勿我”,避免自我中心主义,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视人文精神塑造。

2.行知学校图书基地是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国家教材、馆配图书备份基地。目前藏书三万三千八百四十八册,可供师生查阅资料、学习研讨。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求得真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阅读之时不忘“留余”,做好备份工作,也是保留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杏坛

景点位置:孔子杏坛讲学浮雕墙

命名缘由:

1.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公元前年,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殿堂,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因孔子在杏树旁开坛讲学,希望弟子像杏果一样满天下,于是留下了杏坛讲学的美名。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2.陶行知先生也推崇平民教育,倡导“没有围墙的学校”,他创建“晓庄师范学校”、“育才学校”,办起了“工学团”,又发明了“小先生制”,带领他所遇到的无产阶级群众和流浪儿童,通过“做工”、“学习”、“团结”,在实现自救的基础上,为苦难的国家承担民族“新生”的责任,真可谓: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寓意:

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我们将此处引喻为“杏坛”,结合孔子的故事借古喻今,希望我们学校的教育继续传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平民教育思想。

行知文化,化育微妙;

“真”为精要,“美”来熏陶;

致知笃行,文以载道;

春风化雨,桃李之教。

图文:郭若琳

编辑:曾赛

审核:徐正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