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点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130182.html看到文章的名称和标题,人们一定会想到二层含义:其一、文章的主人翁来自大山之中,主人翁与作者的关系是同事关系;其二、这位同事是一位男同志,他的名字叫宝龙。读者的想法对了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是错误的,作者的这位同事是一位温柔贤淑,端庄大方的女同胞。这也不能怪读者,按照普通人的思维习惯,宝龙一定是一位男同志的名字。
有一次,上级法院的一位领导来我院检查刑事审判工作,见到宝龙同志并听到别人喊她的名字时,她竟连续向宝龙发问:“你就是宝龙?”、“宝龙就是你?”、“宝龙是你的名字?”当她确认名字和本人一致,她就叫宝龙,宝龙就是她,然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唉,怎么起一个男孩子的名字!”
宝龙同志来自豫西南地区,三国时期诸葛孔明隐居于茅庐躬耕于垅亩之地,旧时被称谓南阳府的古城辖区内,她的家位于县城西北隅的一个小山村。她的父亲原是平顶山矿务局某矿的职工,在那个城乡差别巨大的年代,许多人都向往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生活,他本可以在城市买房置业,安家落户,但他是爷奶的长子,为了对老人赡养的方便,他毅然决然回到偏僻的家乡。
宝龙上面有两位哥哥和一位姐姐,两位兄长均事业有成,其中大哥还是一位工程师,她是家中的老小。无论在城市里的街道,还是农村的社区,一个家庭中姐弟几人老小总是大哥大姐的宠爱对象,也是父母的宝贝疙瘩,乡亲们眼中的乖乖儿、娇娇女。宝龙是龙年生人,又是老小,故而父母为其取名宝龙。我想她的父母一定希望自己的宝贝闺女有龙马一样的精神,龙马一样的前程,同时有像男孩子一样强健的体魄和别的女孩子一样具有温柔善良的性格。
宝龙是几年前通过全省法院统一招考到我们法院工作的。按照上级文件规定,新进来的年轻同志必须先到基层法庭工作,接受锤炼。她被分配到远离县城几十公里,在我们这里被称为偏僻的“东四乡”所在地的一个基层法庭工作。
到法庭报到那天,她身背书包,肩扛行囊,手提炊具,信心十足,踌躇满志。从繁华的省城大学校园来到偏僻的乡村法庭,她的心一下子凉了起来。法庭又远离城市,又不在乡镇*府院内,四面与其他单位、村庄也不毗邻,她的家离得又远,所以法庭既是她工作的单位,又是居住生活的家。白天尚好,大家都来上班,人多热闹,处理的矛盾和纠纷也是吵吵闹闹的事情,所以并不感到失落。可到了下午下班之际,看到一个个同事走出法庭离她而去,她眼眶充满泪水,嘴里喃喃自语:“你们咋都走了?”
庭长怕她寂寞,特意安排让女同事她华姐也住到法庭陪她,但时间长了,她自己也不好意思,怎能让已有家室的华姐天天晚上来陪她呢?硬生生把她华姐撵走了。所以每到晚上,大多数时候就她一人在那里值守。基层生活单调、枯燥,更有人去楼空后的寂寞。我自己也是长期在基层法庭工作的过来人,对此有更深的感受,何况宝龙是一位女孩子,多愁善感是女孩子的天性。即便如此,她仍然默默地坚守在那里。
秋高气爽的夜晚,一轮明月悬挂在夜空,皎洁的月光洒在法庭院内,淡淡的乡愁涌上她的心头,她随口吟出思乡的古诗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客居他乡有感而发的著名诗篇,字里行间洋溢的思乡之情,牵动了多少在外游子的心绪。每逢节假日,回不到家的她就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遥望家乡的小山村,更加思念小山村中步入年迈行列的父母和朴实的乡亲,也会更加思念同样在外地工作的两位兄长。“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她想家中的父母和对她宠爱有加的兄长也会时刻惦记着她。宝龙同志还是一位孝顺女,操心女,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城市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将日渐衰老的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以便随时躬耕省亲。参加工作后,虽然工资不高但每月的工资留够生活开支,从不乱花钱,多余的都会给父母寄回去。几乎每天在工作间隙,她都会往家里打个电话,问父母他们吃的可好?穿的可暖?身体怎样?地里庄稼收成如何?……唉,她操的心太多了。
虽然有男同志的名字,但她的性格,她的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可是百分之百女孩子的特征。走起路来轻手轻脚,说起话来慢声细语,办起事来心细如丝。来到刑事庭工作后,大多数时间面对社会的阴暗面,工作中接触的人是形形色色的甚至是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多少次,我略带诙谐地提醒她,作为一名刑事审判法官要心如磐石,对犯罪分子要声色俱厉,要做到杏眼圆睁,声如洪钟,走时带风,站时如松。尽管我多次这样要求她,但她依然故我。也罢,女孩子就是女孩子,况且我们也要接触犯罪分子的家属,要接触身心受到伤害的受害人或者失去亲人的受害人的家人,要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减轻他们内心遭受的痛苦。她温柔的性格,温和的举止,不也是我们工作的需要吗?
有一次,宝龙同志给一位交通肇事案件的被害人的家属电话联系,通知他们就附带民事赔偿部分进一步做调解工作。接通电话,也许被害人的家属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也许被害人的家属还处在对被告人的恼怒之中,也许被害人的家属因失去亲人性格和思维发生了改变,在电话那端对方开口就对宝龙一番辱骂,根本不听宝龙同志的解释和劝说。
受了委屈的她坐在办公室悄悄地抹眼泪,我知道后和高峰庭长赶紧过去进行安慰:“宝龙,让你受委屈了”。她抹干眼泪,静静地说:“没事,我能挺得住”。我们为有这样的同事而骄傲,为有这样的战友而自豪。既然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就要忍别人不能忍之气,受别人不能受之屈,干别人干不成之事。古人云:“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不想天降大任于宝龙,只想随着岁月的历练,阅历的增多,宝龙同志能够更加成熟,更加坚强,还要有更加宽阔的胸怀,唯有此,同事宝龙今后的人生之路才会更加完美,更加顺畅。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女学父业,耳濡目染,她要像父母赡养祖父母那样,牵挂和照顾日渐年迈的双亲。童年时期与大山为伴,大山中的一草一木她都再熟悉不过。虽然她是家中的老小,但完全没有老小的溺爱和娇气,什么样的活计都干过,用柴草地火做饭,到田野里打猪草,去水塘边放牧牛和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女儿读书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农家的孩子早当家,在年龄尚小的宝龙心目中,读书和帮父母打理家务、帮家人下田劳动同样重要,起早贪黑割麦子、掰玉米、薅花生、杀芝麻。儿时的梦想是走出大山,到大山的外边去创造和打拼属于自己的事业。而现在真正走出了大山,却又时刻牵挂着大山,惦记着大山中的小山村,梦里都想回到那里,因为大山的一隅有她童年的家,有她熟悉的一草一木。春天来时满山遍野的栎树、槲树,夹杂在树丛中的野生的野草莓的小*花,野生的紫色丁香花,大门前修得稍平整一些的开阔地,院落外父母栽植的杏树,房后父母开辟的小菜园,更有她朝思梦想的父母家人,还有那难忘的童年的快乐时光。
每次她从山里的家回到单位,都会为庭里的同志捎来一些自家的土特产,让我们一饱口福。从自家院墙外杏树上摘下的味道酸甜的麦*杏,带有大山泥土芬芳的落花生,用槲树叶包裹,用五色线缠绕,样子娇小可爱的香喷喷的粽子……享用着她捎来家乡特产的同时,同事们少不了高兴一番,议论一通:“你们咋用槲树叶包粽子?俺这里都用苇子叶包的”,“真是哩,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也是哩,我们这里苇子叶好找,她家那里苇子叶难觅,而槲树叶漫山遍野都是”。“我老家那里有一条河,因河床中生长有许多苇子而得名苇子河,那里的苇子席美观耐用远近闻名哩”。“槲树叶相比苇子叶要叶小且质脆,所以槲树叶粽子包起来更费事,但包好的粽子个个像工艺品……”
相对于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土生土长的襄城人,宝龙来自遥远的南阳,为我们法院增砖添瓦,为我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默默地做着贡献,我们都应该感谢她。
对了,我承诺过宝龙,在草长莺飞、杨柳吐絮的季节,一定要带领全庭同志到她的家乡-小山村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山,看看那里的水,看看那里的一草一木,看一看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地方,因为那片山里的土地孕育出一位娇娇女,自己心目中为之骄傲的一位好同事。她就像她家乡豫西南山林里初春时节的那丛丁香花,清香而不浓烈,俊俏而不娇艳,报春而不争春,在初春季节静静地独自开放。
至此,本文题目“我的同事叫宝龙,猜一猜,缘何宛若山中那丛丁香花?”,是不是就顺理成章了?!
(本文作者王国战现为河南省襄城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