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杏树林middot张遇升拒绝光环 [复制链接]

1#
《医药人》Vol.08

简介:张遇升,杏树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年进入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深造,获得公共卫生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年回国创建杏树林,专注移动医疗领域,服务广大医生。

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行的第二届中华医学事务年会上,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张遇升作完特邀发言之后,来到了新浪医药的访谈席间。初见他浓眉大眼,比起照片上显得更加年轻有活力,谈吐与神色中都透出一股倜傥书生的气质。

我们笑称张遇升是当之无愧的学霸,他只笑笑回应:“只是年轻的时候就走得比较顺利。”而在之后的采访中,他5次提到了“幸运”这个词,或许作为一名创业6年的“老兵”,他更懂得的是感恩曾经抓住的机遇,放下过去的成绩,着眼于当下与未来。

1本书、3位知遇者

人生轨迹可能是由很微小的选择造就,比如两根筷子,一开始只有很小的角度差,放到后面来看,距离越来越远。

年,张遇升出生在四川内江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年参加高考,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8年制的速成班,毕业后拿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的最后一年拿到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开启了远赴重洋的4年求学工作时光。之后,在年10月他毅然回国,开始找人筹划项目。年11月,杏树林正式成立。截至目前,杏树林已获得C轮融资,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医疗浪潮中服务医生端品牌的排头兵。

在他求学和创业的过程中,他重点提到了三位对他影响最深的“伯乐”,也是这三人,为青年时期的张遇升一次一次地打开了崭新的视野,刷新了他对未知世界的认知。“人生轨迹可能是由很微小的选择造就,比如两根筷子,一开始只有很小的角度差,放到后面来看,距离越来越远。”张遇升如是说。

从抱怨到解开困惑

第一位是他在不少采访中都提起过的导师——*建始教授。在他大四那一年,*教授刚从美国回来,给协和学生们上的是“医学英语”课程。一天上课结束,见到*教授一个人在食堂吃饭,张遇升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只是打声招呼就走开,而是坐在了*教授身旁同他一起聊天吃饭。在这对师生的第一次交谈中,*教授劝张遇升虽然从北大搬到协和学习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但是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同时还推荐了一本帮张遇升找到答案的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直至今日,张遇升回想起这本堪称“人生转折点”的书时依然神采奕奕,他说:“我当天晚上就去王府井书店买了那本书,我都记得是17块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那天买回来后在宿舍里看,我就觉得天底下怎么有写的这么好的书,这个作者几乎把我当时所有的问题、苦闷的东西都回答了。”在*教授的指导下,后来张遇升还在校园里组织起了针对这本书的读书会,因为他认为只有能够讲给别人听了,才叫真正领悟了这本书的真谛。即使到现在,他依然形容这本书已经“深入到了骨髓里”。

再后来,张遇升从*教授手里接过了美国“SuperCourse”(超级课程)的网站光盘,改装了宿舍哥们的电脑作为服务器,建立了汉化版的镜像,以“众包”的形式募集了一批志愿者将英文文献及课程PPT翻译成了中文,创立出了中国版的“超级课程”。十四年过去,超级课程成为了协和最大、人数最多的社团,还因此衍生出了世界医学生联合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中国医学生联合会。

不过最开始,张遇升并不知道这样做会收获什么。然而人生永远充满惊喜,除了让他看到一大社团在协和校园里的茁壮成长,张遇升还因此收获了爱情。他的妻子刘辰辉,也是杏树林负责运营工作的现任COO,当时是他的小师妹,他俩正是通过创办这个超级课程网站而相遇相识。

从哈佛到霍普金斯

尽管自嘲比不上妻子清华-协和-哈佛的这段“人生赢家”一般的学习履历,但张遇升的出国留学经历也是十分戏剧化。因为实习期间曾去过哈佛,张遇升选择出国留学的第一目标也是哈佛。但在协和90年校庆中,作为志愿者的张遇升被安排了接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院长,在这个院长的建议下,他申请了该校“未来全球公共卫生领袖”项目的全额奖学金,最终成为了第一个拿到该奖学金的中国人。

事实上,当时哈佛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限于只有半额奖学金,张遇升选择了霍普金斯。他将这一切归结于幸运,幸运地认识了那一位参加协和校庆的院长,更幸运地是在协和的4年间从师了一位退休的美国语言学家,锻炼自己流利的英语口语,以及比肩美国本土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更重要地是学会了辩证与批判地去思考问题。

左右滑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