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吃货必须知道的历史 [复制链接]

1#

谈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再有点中学历史功底的,可能会联想到丝绸之路,想到素纱褝衣。能再往后侃侃而谈的,估计就很少了。

但身为一名中国人,了解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不是盲目寻求五千年历史的自信,而是由于其中的许多东西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了解这些,我们对身边原不起眼的事物说不定会有新的认识和好奇,进而燃起生活的更大热情。

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范围很广,问题太多,既关系到生产,又关系到生活。千头万绪,很难细说。

不过,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与膳食问题,对中国古代人民来说,是首要的生活问题。鉴于此,我们今天就谈谈吃的。

以下大概分为四个部分介绍,分别是耕作工具、粮食作物、蔬菜水果、主食烹饪。

(一)耕作工具

我们先谈谈耕作工具。

耕作工具的发展演变,大概就是从原始社会的耒耜(lěisì),过渡到后来的犁。一开始是没有犁壁的犁——叫作“作条犁”,保守估计周代就出现了。西汉发明犁壁后,就有了长辕犁。唐代进一步改进,将长辕改为曲辕,就成了曲辕犁。以下一个个来说。

世界上有三个农业起源的中心地:两河流域,中美洲,中国。中国是粟和稻,也就是小米和大米的故乡。

一万多年前,我国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开始兴起,南方种稻,北方种粟。

一万多年前的粟,是在北京发现的,地点是门头沟区的东胡林,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同挖的。

一万多年前的稻,发现于湖南道县玉蟾岩。这个地方是一个积水的山洞,本名蛤蟆坑;考古学家嫌名字不雅,愣给改了,所以你到当地向老乡是打听不到玉蟾岩这个地方的。

原始社会时期,地广人稀,主要还是采集经济,种植业尚不发达,没有后来的精耕细作,基本上是一种播种——收获农业。

南方的耕作方式,主要是平田,用耜;北方如果不是散播的话,主要是点种,用耒。耒就是尖木棒,后来又在下部绑上短横木,以便用脚踏。

耜则在木柄下装耜冠。耜冠有木制的,也有骨制的。

我们接着说犁。

犁大概是从耒或耜发展出来的。原始社会中大概没有犁。商代是否有犁,也在疑似之间。

不过无论如何,周代肯定有犁。因为到了春秋时期,已有用牛拉犁耕地的。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可以作证。

牛耕虽在春秋已经出现,但推广的速度相当缓慢,直到东汉才成为占主要地位的耕作方式。

周代的犁,是没有犁壁的,叫作“作条犁”。犁过之后,还要用臿(铁锹)来培土起垄。这跟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周代一夫受田百亩。

今天一说到亩,就认为是一个土地面积的单位。但在起初,亩指的是垄。《国语?周语》韦昭注:“下曰畎,高曰亩。”亩是高起的垄,畎是垄间的沟。但这条垄又有一定的尺度。《谷梁传·文公十一年》范宁注:“广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六尺为一步,一步为1.38米,长百步为米,故一亩的面积为.44平方米。今天一公亩等于平方米,一市亩为.7平方米。所以此时一亩,约相当于的两公亩。

用作条犁从两侧发土,正是起垄的第一道程序。

到了西汉,发明了犁壁。

汉代的长辕犁驾着两头牛。这些犁上还装有单独的犁底,它能使犁铧入土平稳,便于掌握犁的走向。犁箭上则装有犁评,可用于控制犁铧入土的深浅。总之,汉代的犁之主体构件已较完备。缺点是型架太大,调头转弯相当不便。

唐代的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构成的。这种犁改直辕为曲辕;直辕前及牛肩,曲辕只要连接到牛身后的犁盘上就行了。它可以回转自如,而且只用一头牛牵引,不仅节省了畜力,还提高了耕地的效率。唐代的曲辕犁奠定了我国后来长期使用的旧式步犁的基本形制。

(二)粮食作物

耕地是为了种出东西吃,我们接下来就聊聊粮食作物。

大家都知道有个词叫“五谷杂粮”,这“五谷”,指的是古代的五种粮食作物,麻、黍、稷、麦、豆。

这里的麻,是指可食用的杂粮,不是指有*的植物纤维。黍是*米,稷是高粱。

还有个“九谷”。说法不一,依东汉经学家郑众的说法,是指黍、稷、秫(shú,即黏高粱)、稻、麻、大小豆、大小麦。

比起五谷来,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增加了稻。《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载孔子问弟子宰我的一段话:“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意思是,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那个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这里将“稻”和“锦”对言,像成语“锦衣玉食”,可见春秋时的人对水稻时很珍视的。

汉代在江南各地已广泛种植水稻。宋代出现了早稻。早稻的育成,为一年之中收获两季的双季稻创造了条件。双季稻有连作和间作两种:连作是早稻收获后再种晚稻。间作是早稻先插秧,晚稻随后插入早稻行间;早稻收获后,隔一段时间再收晚稻。间作双季稻要求的技术条件高,应该出现在连作稻之后。如果把双季稻种在麦田里,那就成为一年三熟。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又一位更为著名的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对九谷的说法与郑众不同,他认为“九谷无秫、大麦,而有梁、苽(gū)”。

梁是一种优质的*小米。苽又作菰,这种粮食现在没有了。它是水生的,又叫蒋,在秋天开*花,结出黑色的籽粒,碾出来的米很白,叫雕胡米,滑腻芳香,是一种高级食品。李白诗“跪进雕胡饭”说的就是它。

后来苽不再作为粮食存在了,而是变成了蔬菜中的茭白。洁白清脆,甘爽可口。宋以后,对茭白日益重视,种菰转以培育茭白为目的,能作为粮食的植株被除了去。雕胡米至此不存于世,甚为可惜。

我们再说说小麦。小麦是世界上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原产地为两河流域。伊拉克北部的贾尔木遗址出土了距今八千多年的小麦。我国甘肃民乐东灰山发现的炭化小麦颗粒,为马家窑文化遗存,距今约五千年。商代就有吃小麦的习俗。周时种麦已比较普遍,许多周代聚落中已呈现出粟麦并重的农业格局。

再看大豆。这是我国的特产,原产东北地区,黑龙江宁安大牡丹屯发现过四千年前的大豆。《管子》说齐恒公北伐山戎,得其“戎菽(shū)”,布之天下。菽指豆类,戎菽即大豆。年,中国大豆在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轰动一时。之后,大豆才在欧美各国大量种植。在我国的烹饪艺术中,酱油是不可或缺的佐料之一,而酱油正是用大豆发酵酿制的。西方也有酱油,但不似中国的黑,叫作白酱油,国内称白酱露。那和本土用大豆酿制成的酱油完全是两码事。

还有一种备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