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战贫先锋ldquo笔杆子rd [复制链接]

1#
儿童白癜风应吃什么 https://m-mip.39.net/nk/mip_4606959.html

编者按: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在池州市脱贫攻坚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沉下身子、铆足劲头,用心用情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把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空白、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窘迫的贫困村,变成组织力强、拥有村级产业、人居环境优美、群众生活富足的幸福美丽新农村。

为宣传典型,激发干劲,市委组织部推出“战贫先锋”系列报道,聚焦扶贫一线的选派帮扶干部,讲述脱贫一线的感人故事,展示全市广大选派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恪尽职守、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振精气神,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今天推出第二期

“笔杆子”书记的致富经


  今年,杏溪村共产出野生蜜余斤,硒菇基地羊肚菌亩产达余斤,猕猴桃采摘园开始少量产果、初具雏形,忙碌的扶贫车间里机器声响……

石台县仁里镇杏溪村*支部第一书记周*一边仔细核对农产品销售单据,一边盘算着如何激活杏溪村的“造血功能”,让村民们能自力更生、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杏溪村是石台县重点贫困村,共户人,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67户人,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5%。过去,在诸多村民眼中,地处皖南山区深处的杏溪村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缺少耕地、资源稀少,想发展产业,难度很大。

年,在单位写了13年文字材料,34岁的安徽省统战部办公室副主任周*,来到了杏溪村,“我真的很想去锻炼锻炼,看看什么是基层,什么是一线,什么是农村。”同时,周*也坦言,一开始,群众对他是不信任的,“说我是来‘镀金’‘赚取*治资本’等等。”“周书记刚来的时候,我还拿话堵过他,问他能干什么实事,不要走过场。”今年73岁、已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户李有发说。两年前刚同周*打照面时,他并不看好这位“省里来的戴着眼镜、有些书生气”的年轻书记。▲周*在为游客讲解富硒菇

短短两年时间,这位从省城来的“笔杆子”书记争取各方资金,建成包括中华蜂养殖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猕猴桃采摘园、箱包生产扶贫车间“三基地+一车间一光伏”的特色扶贫产业集群。年,杏溪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万元。

“破冰”——中华蜂古法养殖效益明显

杏溪村拥有百年养蜂传统,许多村民的父辈、祖辈都是中华蜂养殖能手。但如今,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专一养蜂的农户越来越少,村里的中华蜂养殖日益凋敝。周*意识到这是一个发展扶贫产业的绝佳突破口,“才来的时候,一说要发展扶贫产业,村里几乎都是反对的声音,觉得有风险。但养蜂是村里老百姓擅长的东西,有历史传统,也有技术传承,村民更容易接受。”

在充分请教蜂学专家后,他下定决心,将重振村里的中华蜂养殖作为“破冰”第一步。经安徽农业大学养蜂研究所技术指导,在安徽省委统战部20.5万元资金援建下,箱装有中华蜂蜂种的蜂箱分两批先后运抵杏溪村,村里的中华蜂养殖基地应运而生。

周*介绍,杏溪村的中华蜂养殖基地是集中加散养的发展模式,即“规模化蜂场+农户分散养殖”,以蜂场辐射带动全村贫困户发展。

▲杏溪村中华蜂养殖基地

李有发的爷爷是杏溪村第一批采用古法养殖中华蜂的农户。从小耳濡目染,自15岁起,李有发便能独立检查蜂箱、喂养蜜蜂。今年初秋,他从自家40个蜂箱共取出余斤野生蜜,平均每个蜂箱产蜜约5斤。“在家装瓶包好后,一部分带到9公里外的县城去卖,还有一部分通过朋友圈等渠道线上销售,一般每斤卖80元,今年卖出多斤。”余下的余斤蜂蜜,李有发交到了村里,作为扶贫农产品售卖。

年秋,在“集中加散养”模式下,中华蜂养殖基地共产蜜0余斤,营销收入达20余万元。今年产蜜余斤,营销总收入预计约35万元。

▲周*和养蜂基地负责人

“寻宝”——猕猴桃采摘园初具规模

入户走访时,周*听村里的老人谈起,杏溪村山上都是宝,其中一“宝”便是阳桃,学名猕猴桃。

为此,周*专门到素有“猕猴桃之乡”美誉的浙江江山市“取经”。目睹江山市的猕猴桃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周*心动了。回村后,他马上将村里的土壤采样送至专业机构检测,得到的结论是,杏溪村土壤里的营养成分、酸碱程度非常适宜种植猕猴桃。

周*随后将计划方案、思路等材料拟好,上上下下各处拜访,以争取省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用于杏溪村生态农业建设。最终,资金顺利到位。

占地共65亩的猕猴桃采摘园年年底破土动工,年下半年完工。周*说,较之“猕猴桃基地”,他认为称作“猕猴桃采摘园”更合适,“因为村里耕地有限,65亩地对于果林来讲面积并不大,但这可以为后续打造乡村休闲生态农业奠定基础,人们可以到这里体验采摘的乐趣。”

今年仲夏,在未进行人工干预授粉的情况下,3余株绿心徐香和*心金艳两大猕猴桃成熟品种的种苗少量产果共60余斤,“建成第三年后将迎来稳定丰收期,那时亩产将达到0至斤。”周*说。

▲已经挂果的猕猴桃种苗

过去,蒋志安常常蹲在田埂上抽烟,望着自家种满水稻的3亩土地,仿佛盯久了,地里就能长出更值钱的东西来。“之前帮别人装房子,做过木工,一年毛收入有四五万。但现在老了,有些做不动了。”看着村里许多农户都在养蜂制蜜,蒋志安不为所动,“我怕蜂子。”他始终克服不了对蜜蜂的恐惧。

年初,他在家南面50米处的猕猴桃采摘园谋得了一份差事,“像除草、施肥这种稍简单的活,70元一天,稍有‘技术含量’一点的,如打药、剪枝,就给元一天。如果只能来半天,也可以按半天的工时算。很灵活。”

蒋志安说,猕猴桃采摘园的薪酬一个季度结一次,会按时打到村民的“一卡通”上。去年年终,蒋志安拿到了约元酬劳。在丰产期之前,采摘园已带动67户农户,其中12户贫困户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元。

“试水”——硒菇基地绝处逢生

安徽凤台县援建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始建于年秋,占地20余亩,总投资约万元,因土壤含硒,村民都称其“硒菇基地”。

年春,当硒菇基地交到周*手上时,他很焦虑,“说实话,香菇木耳的效益不好,压力很大,有许多菌棒‘烧’坏了,还有许多香菇长不出来。但投入的资金又很多。”他开始思索,除了香菇木耳,22个恒温大棚内是否能种植更具经济价值的菌种,推动硒菇基地转型升级。

▲杏溪村富硒菇种植基地

年夏,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参加石台县组织的食用菌研讨座谈会,与会的还有*外人士。会上,周*极力推荐杏溪村,畅谈杏溪村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发展前景。特别提到杏溪村是全省统一战线集聚智慧力量投身脱贫攻坚的一个示范点、样本村,是展现统一战线各界人士魅力风采和社会责任担当的一扇窗口,积极争取他们为杏溪村“把脉问诊”,希望他们把杏溪村作为一块播撒希望、创新发展的“实验田”。实地考察后,菌类专家认为村里的环境和云南、贵州大山区的环境很像,有发展潜力和空间。

年年底,在周*的牵线搭桥、竭力邀请下,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的专家带来了少量羊肚菌,试种了2个大棚。年春天,首批羊肚菌试种成功。

年年底,在赵高越等致富带头人努力下,硒菇基地将22个大棚全部利用起来,开始大规模种植羊肚菌。与此同时,少量猴头菇、黑皮鸡枞、黑松露等珍稀菌种亦逐渐“试水”。

另外,基地周围新建的6个简易大棚亦种满了羊肚菌,“简易大棚的价格在三四千到一万左右,比起标准化大棚,老百姓更能承受,具有推广价值。如果简易大棚的产量不错,可以激励更多村民加入进来。他们在自家田地也可种植。”周*说。

今年春天,硒菇基地新鲜羊肚菌总产量逾斤,“湿的一斤可卖80元,干的一斤可卖到六七百元。一斤干的需要约9斤湿的来烘干。”周*称,今年年底将撒下的菌丝仍以羊肚菌为主,“下一步打算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以提升产量。”目前,硒菇基地已带动杏溪村64户人致富。

▲包装成礼品的富硒菇

“民声”——驻村扶贫不留遗憾

以前,杏溪村内的饮用水水质不佳。一次,周*在挨家探访时,一位大娘指着水壶内石灰色的水垢给他看。“杏溪村的山洞流水、井水矿物质含量较高,加大了村民患上肾结石、胆结石的风险。”

他意识到,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不能等。“专家来考察后说,东山村河道那儿的水比较好,引水可去东山。”在同县里、省里汇报、沟通多次后,周*为“西片集中供水杏溪管道安装工程”申请到万元资金。

年初秋,安全饮水工程基本完成,杏溪村村民一打开水龙头,流出的即是东山之水。下半年,在省委统战部和中建材集团帮扶支持下,周*分批争取到万元,用于道路硬化改造、塘湾排洪沟工程、考坑水库灌溉引水工程。

▲实施安全饮水工程

记起两年前曾拿话“堵”过周*,李有发咧着嘴笑得有些不好意思,“现在烧水壶底不再起水垢了,路也修得更好了。”

走入驻村的第三个年头,妻子说他变得“又老又黑”,曾经的“书生气”几乎已被磨掉。眼看离驻村帮扶结束的日子越来越近,周*东奔西走得更加频繁,他想吸引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这一山清水秀之地,不留有遗憾,“因为下一个阶段就该是乡村振兴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会细数一些更遥远的愿景:恢复村里的古祠堂、古建筑,吸引更多的投资发展乡村旅游,在蜂场周边种上成片的花海花田,建银杏大道……

我终于明白原来这就是基层,这就是一线,这就是农村,这就是村民。虽然村里的贫困户已经清零,但还要巩固脱贫成果,不能让他们返贫。不能就农业搞农业,而是要发展复合功能的休闲生态农业。——周*

往期

回顾

◆始于三增超越三增驻村工作队队长扑下身子“挖穷根”

来源/市委组织部农村组织科

编辑/市*员电教中心

留言有奖


  号外号外!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请获奖网友凭此公告截图及本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