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很多新鲜的水果蔬菜,经常会被人冠名为转基因,经常也会无缘无故的遭人诟病,厌弃。其实这些很多都是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产生的品种,是食材基因的优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1、圣女果、紫薯、彩椒等都是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产生的品种、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不是转基因食品——换句话说就是老祖宗们常常无意间在进行食材基因的优选。口腹之欲,是中国人基因传承中的重要特质之一。
2、杏的起源中心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最初的野杏不仅多刺,而且杏仁很苦,还具有一定的*性,这从古典医术原始方剂用杏仁治疮杀虫可知。苦味来自野杏为保护种子分泌的苦杏仁甙,有趣的是,农民将山中野杏移栽回自家田里,杏树会慢慢减少苦杏仁甙的分泌。加上野杏中杏仁有甜味者的挑选培育、嫁接,“甜杏仁”一词在清代开始出现。
3、水稻从宋代起成为全国第一位的粮食作物、水稻是百越族的先民从野生稻驯化而来,野稻口感苦涩,产量不稳定,土地恢复时间成本高。经过历代的优种培育发展为“精耕细作”,其关键技术是育秧移栽,连作制代替了休闲制,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年代我国派农业技术人员支援非洲,传授的就是这种技术。
4、中国的杂交水稻并没有使用转基因技术。杂交和转基因都是人工对作物进行选育,让不同物种之间取长补短从而培育出性状更优良的品种。杂交技术是在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物种之间进行整套遗传物质的融合,而转基因是在某一物种原有的遗传系统中加入外源特定的基因。
5、西瓜的源生地在非洲南部,其祖先是一种重量一般不到克的水果。而从17世纪意大利画家GiovanniStanchi的静物写生里剖开
的西瓜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引进中原的西瓜,那时的样子像放大的石榴,红色的瓤不多,与瓜籽都在一个个小隔间里面。经过精心挑选栽培,西瓜才慢慢变出了更多的红肉、更膨大的身材和近乎91.5%的含水比例。
6、无籽西瓜不是转基因技术的产物,而是让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四倍体和二倍体的普通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三倍体本身不育,所以才没有种子,也就是“无籽”。年,日本首次培育成功三倍体无籽西瓜。而年。中国的*昌贤曾用植物激素处理西瓜雌花的方法第一次获得了无籽西瓜,但由于果实小、成瓜率低,并没有应用于生产。
7、苹果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奈、频婆,夏禹所吃的“紫奈”,应该就是红苹果。奈小而酸。今*伊犁河谷地区的野生苹果“塞威士”经丝绸之路向东进入中原后,与奈何山荆子等杂交、驯化,产生了中国古代的绵苹果;而*“塞威士”向西进入欧洲后,有杂交、驯化产生了当今主流的栽培脆苹果。
8、小麦起源于今天的叙利亚北部,它最初被人类驯化时叫“一粒小麦”,是有两套染色体的二倍体小麦。而今天全世界食用的小麦是有六套染色体的六倍体“面包小麦”,是源自于人工栽培的四倍体小麦与野生节节麦的一次偶然杂交。对著名的*小河遗址的小麦DNA的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中出土的小麦确实是六倍体,时代距今——年。
9、梨子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占有一席之地的水果,民间云“惊蛰食梨”。南京农业大学梨课题组通过研究,揭示了梨的起源与传播路径,同时发现了亚洲梨与西洋梨的各自独立驯化事件,涉及的驯化性状包括果肉质地、糖、酸、香气等。因而如今中国梨与西方梨是如此不同,甚至不像是同一种水果。梨起源于中国西南部,经过亚欧大陆传播到中亚地区,最后到达亚洲西部和欧洲。而*香梨存在亚洲梨与西洋梨间的基因。
10、荠菜《诗经》云“谁为荼苦,其甘如荠”,从春秋时代到西汉,中国农民一直在试图将野荠菜驯化为家常菜,但它依然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长在野地。原因可能是荠菜细如沙的种子让它的植株过于瘦弱,总被杂草包围,以当时生产力而言没有太多闲工夫浪费在侍弄荠菜上,可食用时间又短,开花后就老得不好吃了,也一直没能驯化出大植株类型。如今,荠菜依然是最受中国老饕欢迎的野菜之一。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