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问西东但问真心 [复制链接]

1#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到龙门客栈和我们一起聊聊电影

在电影的最后,他在四胞胎房间的玻璃窗上画画,提出终极一问「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电影里主要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同出清华大学的年轻人,镜头自由穿梭于不同的时代:泥泞简陋的乡间,雨后清新草香;炮火连天的战场,战火硝烟弥漫;摩登时代的城市,路上车水马龙;书声朗朗的校园,满脸意气风发。

时间跨度从民国、战争年代、建国后、和平年代,四个故事看似独立又彼此串联,描写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寻找真实的自己的年轻一代,以更宏大的格局,从更深刻的视角来探讨青春。

当时就读于清华的吴岭澜,还没来得及认清自己的喜好,便选择了世俗眼光下被视作「有用」的理科,漫天飞雪中,发现自己物理不列,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

最后他来到梅老师的办公室,由祖峰饰演的梅老师温文尔雅,在柔光中缓缓说道

「人们总是投入忙碌以获得一种虚无的踏实,却丧失了真实。」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很多时候,我们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为谁而忙。吴岭澜当初还没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便急忙地随大流读了理科,这种盲目的「从众」,也同样使我们终日奔忙而不得其所。幸而他得一良师,在他惶惑之时点醒了他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适时闲下来,思考自己,叩问本心,并不是虚度光阴,不思进取,而是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极有价值的。

吴岭澜后来有幸听到了泰戈尔的演讲

「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

当时站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有王国维、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等,他们都是文坛里闪闪发光的人物。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文学曾给予过无数人以精神力量。朱自清任教清华时曾写下《荷塘月色》来赞美荷花,含蓄地表露自己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的感情。他为了民族气节而拒绝吃美国的救济粮,困苦度日而留得一世清明。

他们笔下的文字,让我们至今仍能真切地看到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那个年代,正因为有着这样一些有骨气,忠于自己本心和理想的热血青年,才将沉睡的中国人唤醒,共同对抗外敌。

吴岭澜最终选择了文科,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当了沈光耀的老师。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的几年,正是国家忙于抵御外敌的时候,西南联大也分别从北京、天津一路南下到了云南。

影片里主要提到的就是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的时期,尽管物质条件落后,但无疑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由于远离了政治环境,人性因得到了相对多的自由而得以舒展,而这也正是大学的灵魂。以至于后来沈从文先生在回答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时,沈老只回答了两个字

「自由」

也许,这就是富家子弟沈光耀能够忍受艰苦恶劣的环境在那里求学的原因吧?

上课的教室屋顶漏雨,雨声震耳,无法正常授课。

老教授静静地在黑板上挥笔写下

「静坐听雨」

格调之高,实在令人感慨。老教授稳坐于教室讲台,任凭雨水打湿自己也毫不动容。沈光耀推开窗户,还有老师亲自带着学生在大雨中跑步,口号响亮,步伐整齐。所谓言传身教,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即便下一秒就有被空袭的危险,老师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本分,与学生扛着恐龙化石往安全的地方跑,带着一众学生头上绑满绿叶,躲在山间沟壑里继续授课。有师如此,何患国无栋梁?

沈母听说独子光耀想当兵,不辞千里赶来,想要劝阻儿子,她实在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她没有无理打骂,而是说

「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这是时下多少父母都无法做到的?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压在孩子头上,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但是这位母亲没有,她深知学校环境的艰苦,所以从家里给儿子带来许多食物,亲自将儿子的旧毛衣拆散重新再织。

她作为母亲,自然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上战场送命,可她应早知道儿子最后会选择当兵,所以她说

「你想要的一生功名利禄,祖上的人都经历过,那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都还没想好怎么过一生,命就没了。」

但是光耀在看到敌军对昆明进行轰炸后惨死的孩子,明白到国难当头谁都无法幸免于难,最终义无反顾参军成为了一名飞行员。

电影后面,在沈母得知光耀牺牲的消息以后,看着儿子生前在手绘本上画的素描:乡间松树,窗外大雨孤翁垂钓,几个女孩窈窕的背影,最后是一个孩子惨死的场面,旁边的一句「妈妈对不起」瞬间让人喉咙发紧。

沈母身后高挂的「三代五将」,足以证明光耀是名将之后,列祖列宗的血性亦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当时这个正值青春的少年,他深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是他也更明白国难面前不谈小家,虽然未曾体验过人生的许多滋味,可他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而做出选择。他永远失去了为人父母的乐趣,可他却做出了自己永远不会后悔的选择。

当年的沈光耀在训练空闲时开飞机给孩子们投喂食物,救下的孩子里有一个孩子叫陈鹏,他最后到了清华读书。

他爱上了一个叫王敏佳的女孩子,跑去中药房等她下班,为她偷偷雕木刻,拉着她的手在校园里奔跑为她解释什么是核。王敏佳为了挽救性格敦厚的语文老师,惨遭师母的诬陷,遭到同事使绊子,被批斗致残。

当时看到众人殴打王敏佳的场面,这群盲目的群众让我背脊发凉,没有谁过问真相,只要群众认为你是错的便是错的。那些导致了这场悲剧的人里,有对她平时炫耀照片不满的,有嫉妒她头发漂亮的,也有关键时刻为了援疆名额而不伸出援手的好友李想。

看到倒在血泊里已经“死去”的王敏佳,师母被吓破了胆,失了魂地走回家。走过家门前时,她回忆起从前两人恩爱的一幕,毫无预兆地纵身跳入水井,和自己名存实亡的婚姻告别了。

正在陈鹏挖坑把王敏佳安葬起来的时候,她醒活过来了。陈鹏最后用挖坑的铁锹给她立了个碑,将她带回了自己出生的村落安顿好。

「我会跟着你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把我推开。」

他不在乎她不再美丽如初,可也深知女生爱美的心理,给她寄去装满了金黄的银杏叶的盒子,里面藏着给她买的护肤品。他包容她曾经的谎言,对缩头乌龟李想说

「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

格局高下,判若云泥。

他成为了国家第一批研制核武器的学者,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里默默工作了多年,等到终于研制成功得以归家时,头上的头发因为核辐射已经脱落了大半,着实令人心疼。

当年没有为王敏佳伸冤而一直无法摆脱良心谴责的李想,在援疆时救下了一对夫妇,这对夫妇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张果果。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就业于一家奶粉公司,他就像大多数在都市奋斗的人,在触手可得的利益面前不断拷问自己。他大可为了规避风险,出卖自己的上司,在事业上得以更进一步。公司项目失败,哪怕不兑现承诺,不管那个四胞胎家庭的生机,从一个商人的角度出发也无可厚非。

可是他还是坚守了自己的真心,在利来利往的商场,拒绝诱惑信守承诺,给四胞胎送奶粉,找大师为她们起名字,帮忙找工作,尽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以牺牲真心而不择手段的进步,都是误入歧途。

在电影的最后,他在四胞胎房间的玻璃窗上画画,提出终极一问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当时想起鲁迅先生的这句话。

在一个既定的生命长度里,死亡是终结,我们能做的,便是时时叩问自己的真心,直到抵达远方。

PS:本文的作者“绵羊”童鞋也有个自己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