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绝了等这节目一个半月,bgm一响起却哭 [复制链接]

1#

新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真是大型回忆杀现场。#提到论语想到的第一句#是什么?不管是弹幕还是微博话题的评论都成了一本流动的《论语》。

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管时隔两千多年,但口口相传的文化魅力依然不倒。如果看完前几期节目还不清楚“典籍”于当下我们的意义,那么这部《论语》以及人们信手拈来的熟悉程度,便是答案。

让人解渴的节目

“好看”又“精美有样子”

“这一期论语太感人了,下一期又不知道何时何月,只期望年底能播完。”一个半月追到一期,刚解了心中的渴,又唤起了漫长的等待。观众形容看《典籍里的中国》有点像木心写的《从前慢》那样,虽然慢,但“好看”,也“精美有样子”。

6月也成了这档节目的高光时刻,《典籍里的中国》不仅在6月7日出现在了辽宁高考政治试题的最后一道开放题中。还于6月10日成功斩获了第二十七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大奖。

什么节目能够有如此的魔力,既收获专业奖项,又能大众出圈?

“最新一期《典籍里的中国》更是一部恢弘的儒学发展史,记载了孔子和学生们异常艰辛、动人心魄的寻道故事,深受震撼感动”“虽未曾识读论语全文,却由心所往,知圣人之学,必是人间正道”“这一期《典籍里的中国》真是让人领略到了《论语》中的伟大思想,让人不得不钦佩孔子以及他的徒弟们啊。这种创新类的文化节目多多益善”……

观众边看节目边做笔记

一是选的典籍成功,思想能跨越千年,也能引起最普通中国人的共鸣;二是表达创新,每一期节目几乎都有燃点和泪点,自然能唤起最独特的情感体验。

《论语》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这期节目也不断放大这种对话的生动性,把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他学生的对话里。

杨绛曾经说,“‘四书’里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通过《典籍里的中国》中的表演和解读,不管是坚持正道的孔子,还是那些乐于探讨的弟子们,甚至两千多年来围绕孔子和《论语》不懈努力的人,都让典籍更加生动了。

不然也不会有观众感叹:“一直以为孔子是一个固执追求自己宏伟理想的小老头,却忘了他也是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平凡人啊!”

想早放假的你

不就是那个抄作业的唐朝小孩吗?

你见过抄作业抄得青史留名的小孩吗?唐人卜天寿在作业中写一首打油诗在之前就上过热搜——“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节目中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老师问:“你就那么想放学?”卜天寿说:“现在是春天,窗外春光甚好,按《论语》所说,我们应该出去玩耍。”老师来了兴致,追问道:“这《论语》里哪句话是教你们出去玩耍了?”卜天寿马上念了起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典籍里的小天寿,不仅写打油诗,小机灵鬼还是阅读理解满分选手,引用《论语》说明他们应该出去玩。

有网友评论道,“原来唐朝的小孩和我们一样,也想节假日前早点放学,还喜欢拿课本里的话来怼老师哈哈!感觉历史离我们那么遥远,但又像近在眼前。”

颜回、仲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两人谨遵孔子仁爱、尚德思想,随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德治学说。两人相继离世,孔子如痛失至亲悲伤万分。在梦中孔子再见已故弟子,瞬间泪如泉涌:你们答应过我的,不能离我先走!

悲恸中的呐喊让嘉宾、观众同样抑制不住眼泪。整个舞台,只留下两位学生对老师的告别:“朝闻道,夕死可矣。”随着孔子一下倒在地上,所有浓烈的情感、真挚的情怀都不用过多言说。直到演员王绘春被拉起来,眼泪依然没有停下。撒贝宁说,“那一刻,我仿佛真的站在了孔子面前,真真切切地感受着孔子的情怀。”

是啊,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观众也陷在里面:“王绘春版孔子太让人惊艳了,无论是眼神、台词、动作都令人非常有代入感。特别在舞台上看到孔子在书桌边为离世弟子留席的场景时,着实令人更加感慨这份‘孔门师生情’。”

不仅有感人场景,还有精神高光,公元前年,孔子与众弟子游历列国途中,于陈蔡之间,惨遭围困,绝粮七日。仲由心中不解,质疑孔子对“天下大道”要求是否太高,子路带着怒气,满腹牢骚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

孔子感慨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的“固”是什么呢?就是长时间保持贫而乐道的心理状态,在不得志的时候更应该坚守。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穷途末路的时候会坚守其道,小人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就会漫无准则了。

道路坎坷,但众弟子誓与夫子共苦,一碗薄粥,众人分食,追寻大道,虽苦犹甜。正如舞台上读书人撒贝宁所说:“追寻大道的苦、患难真情的甜,都在这一碗薄粥里了!”

原来,《典籍里的中国》不止有典籍知识的回溯,还有荡气回肠的精神价值。

到底什么是“仁”?

答案都在典籍里了

典迷们一定很熟悉节目中的穿越场景,不管是伏生跨越千年的回望,还是宋应星和袁隆平的“握手”,都赚足了观众眼泪。

这期的穿越来的更猛烈些——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与孔子遥遥相望,“我在东方著作中,找到一位智者。他在两千多年前,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撒贝宁为眼前的孔子解读道:“《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思想在十八世纪末,还曾被写进法国的《人权宣言》。”

小撒为夫子介绍了《论语》在当代已经传遍了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英国、德国等很多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40多种语言译本。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就连《论语》中最核心的思想“仁”,从当年很多弟子问孔子什么是“仁”,直到今天很多人都在讨论什么是“仁”,好像我们在《论语》中都无法找到一个特别标准的答案。

贡问“仁”,孔子就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问“仁”,孔子给出了经典答案“爱人”。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郑任钊解读道:“孔子通过教书育人的方式,把‘仁’的思想传了下来,进而又影响了像孟子、朱熹等许多的儒学大家,在‘仁’的基础上,中国人又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宽广的情怀。”

看《典籍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重新学习知识的过程,还能剥开迷雾、破解谜题,找到中国人生命底色的源泉所在。

追寻传统与古圣先贤,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来之路。认识孔子,理解孔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古老而年轻的孔子,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历史,用他自己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他去世后的两千多年里,他成为了一面旗帜,凝聚着一个民族,并将理性的光辉照向四面八方。

公元前年,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结束了十四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返回鲁国后,孔子和弟子们专心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在戏剧表演的最后,撒贝宁走进杏坛,向孔子介绍道:“晚辈是来自两千多年之后的一个读书人。”孔子很震惊也很好奇:“两千多年后,那是什么光景?”撒贝宁顿了顿,自豪地说道,“那是一个人人可以读书的时代。”

当众弟子和现代典籍书屋里的师生齐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典籍的意义已经不言而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