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15打假,揭露人造食品背后的猫腻 [复制链接]

1#

当你在和同伴争论吃素or不吃素的话题时,你以为你是很严肃的,可是这个时候,化学“呵呵”了。因为它把一切变得面目全非,让我们两败俱伤。

于是这里有一个常见的对话:

素食者:肉蛋奶里面有抗生素混合激素......

杂食者:蔬菜水果里面也有农药化肥除草剂啊......

从食物链角度来看,化学农业给予土地的毒素,以及环境污染带给海洋的毒素,都会由底层到高层逐级放大和富集,于是,顶端生物成为了所有毒素的浓缩器。

所以,选择吃素,依然是一次明智的减法。但是,认清食物和食品的边界,是素食者和杂食者共同的功课,也是在现代食物链中努力生存的必修课。

不然,你可能习惯看配料表,但是读不出包装上根本不写的隐患;或者,你可能没吃肉,但是你吃的也不是植物…...而是“曾经是植物”的人造食物。

01

“曾经是植物”而已

在“界门纲目”中不存在,在食品包装上不标识,却已经浸泡了我们的生活,它就是——人造食物。

如果要写一部《人造食物史》,第一位登场的大人物就是植物黄油(人造黄油),它是最早进入现代食物链的合成食物。

今天的你肯定会说:“我是拒绝反式脂肪的!”但是如果退回到“脂肪假说”的年代(20世纪50年代),以当时大部分人的认知,你会像其它人一样欢迎这个“新人”,因为它被食品制造商包装成了“不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的样子!

可是人造黄油比黄油本身更复杂:

植物油(部分氢化)、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大豆磷脂、山梨酸钾、柠檬酸、食用香料、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D……

如果植物能说话,它们会说:为什么叫“植物黄油”?!这简直是冤枉我们!

对啊,这样的食品,只能叫做:曾经是植物。

所以还是叫做“人造黄油”更贴切。

确切地说,从植物油脂离开种子的那一刻,它就不再是植物本身了。不是矫情,因为这个时候,它失去了保护外壳和抗氧化物质变成孤军奋战,相反地,却因为“极易氧化”的理由被添加人造防腐剂……并使配料表越来越长……

任何取材于自然资源,但是以长期保存和长途运输为目的,加入原本没有的成分、使天然成分发生变化、让原来食物不再完整的都是假食物,它们可能有一些暂时的好处,但更重要的是具有长远代价。

你见过长满水果糖的森林吗?森林说:“我长不出来”。

02

营养素的总和不等于食物

人造食物和营养补充剂总让你觉得“有道理”,因为它们沿袭了一个深深的套路:营养素的总和等于食物。

BUT,这个前提是错误的。

这个错误的思维惯性来源于早期营养主义。现代营养学之父李比希(JustusvonLiebig)曾经用3种营养素来解释食物,并用N、P、K三种元素来解释土壤的生命力,重视已知营养素和宏量营养素,忽视了未知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并把蛋白质推向了极高的地位。

这样的思维方式主导了西方营养学数十年,为之后大量生产廉价肉蛋奶和大规模依赖化肥埋下了意识形态的种子。

去掉一些影响保质期的天然成分,再增加一些工艺中失去的人工营养,一个“看起来合理”的食物就诞生了。

每个时代都有人们非常重视的王牌营养素,过去是蛋白质崇拜,后来是维生素、膳食纤维、Omega-3、酵素、抗氧化物质……仿佛“营养”的含义是由几个营养素来担当的,而不是它们的存在方式——天然食物和传统饮食结构。

而且,我们从来不去想,这些我们突然重视起来的营养素,是怎样在现代餐桌上消失的?你也会在这种扑朔迷离的现代食物链中迷失,不断为新的食物花钱,因为你不明白一个道理:营养素的总和不等于食物本身。

产业利益是其中一个原因。钞票属于那些把β-胡萝卜素装进瓶子里的人,不属于从地里挖胡萝卜的人。

前者甚至愿意支付高额的研发经费给食品与营养实验室,为了突出β-胡萝卜素的好处(而不是胡萝卜的好处)花钱。事实上,大部分这样的实验都是基于蔬菜本身进行的,可是结果却被写成单一营养素的价值。当我们拿着一个胡萝卜吃它的β-胡萝卜素时,同时吃下的是已知的多种植化素,以及未知的很多很多。

一根小胡萝卜就像一个宇宙啊。

当然还有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是不是总想把吃饭这件头等重要的事情简化又简化?从中医角度来看,营养是食物经过脾胃的运化变成气血输送到全身,滋养身心的过程。

换句话说,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身体具有对食物分析、判断以及分配营养的能力,而不是在入口之前就进行拆分和组合!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营养素药片建议和正餐一起吃下的原因,这样就可骗过肠胃,当做食物一起吸收。但其越实越来多的人发现:单独提纯的营养素,其实是短时间有效,长时间无效。

仿真食物会高速发展,但永远无法替代真实食物。

03

“允许范围内”安全吗?

“FDA认证”安全吗?

安全?是暂时的,以及相对的。

或者说,今天安全不代表明天安全,别人没事不代表你没事。

我拿DRIs举例说明我的看法。DRIs是什么?《每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它包含4项内容,因为太枯燥了,我做了个图来说明它们的关系:

有没有感觉非常“模糊”呢……

为什么DRIs要由4项内容来组成呢?严谨只是表象,本质问题是:很多营养素“证据不足”“尚无定论”。比如说,在这4个定义里有这样的描述:“达到RNI也会有2%-3%的人缺乏”、“使用AI时要特别小心”以及“没有UL值也不代表过多摄入没有潜在危险”……

我对DRIs没有意见,我想说的是:天然营养素尚且无法定论,那么人造化合物从哪儿来的统一标准呢?

人造化合物像DRIs一样分人群拟定吗?NO.

不同个体代谢化学物质的能力一样吗?NO.

统一标准知道你一天中吃了多少种加工食品吗?NO.

我国已批准的添加剂有多种,我不知道它们是否都经过了安全测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多种人工化合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一定没有经过测试。

因为客观地讲:这不现实。(就像《三块广告牌》中的女主希望警察把全美男孩的DNA都记录一遍用于甄别嫌疑犯。警察说:这不可能。)可是,我们总说天然营养素可以发生协同作用,毒素当然一样可以发生协同作用。把种化合物排列组合一遍,将发生多大规模的重组毒性呢?

如果有人跟你科普:“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是无害的。”那你问问他,愿意不愿意每天都吃方便面,或者一天喝8种饮料。他的回(拒)答(绝)一定在告诉你:积累下去就未必安全了……所谓的标准,只是暂时安全。何况,安全不等于健康。何必拿自己开玩笑呢?

如果有人跟你说:“如果没有防腐剂,食物怎样抑菌防腐啊?”你就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你本来就不应该吃不会腐败的食物!”

在有文字历史的记载中,我们的祖先一直用自然方法保存食物:用糖保存水果、用醋做泡菜、用盐渍和风干方法延长鱼和肉的保质期,用香料和草药抗菌……这些方法都可以为我们提供足够的食物储备。只有在食品工业化之后,我们才对食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并用化学方法实现。

FDA认证的问题早就想不客气了。因为身边很多朋友都拿FDA认证当作买进口食品的依据。

你觉得FDA可以决定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吗?你太天真了。

对了,年,FDA终于宣布了一个计划:对几乎所有加工食品禁用反式脂肪。终于啊,而且只是个计划。反式脂肪的危害已经被发现几十年了,你我早就抵制。但是在年6月之前,反式脂肪在FDA的眼皮下仍然保有GRAS状态(generallyrecognizedassafe),即“一般认为安全”!

你一定不知道这个GRAS标准是由谁来决定的,哈哈,不是FDA,不是研究机构,是厂商。食品生产者可以自行决定他们的产品对大众是否安全,多么任性。

更任性的是,他们不需要向FDA报告。不过,还有一些食品公司在使用新的添加物时“愿意”向FDA报告:

资料显示,在-年自愿送资料到FDA做GRAS安全鉴定的公司中:22.4%由食品公司自己聘请的人员所做;13.3%由自己挑选的公司雇人来做;64.3%出自专门小组,而专门小组是由公司业者指定的。我把这3个数字相加起来,得到的是%。

关于FDA黑幕的确切文献资料多得很,我不需要一一列举。我建议你不要做一个迷信权威的人,因为迷信权威的本质是你的大脑懒于花时间思考,希望有人为你指个明路。但是,别人的经验,不能代替你的思考。

不要等某些添加物列入一级致癌物之后才开始警惕它们,提前思考比什么都好,毕竟等待政府或者权威机构认定,总是漫长而滞后的。

每年,至少有上百种新的添加剂进入到食品制造业。

我想说:你试图记住它们的速度,绝对赶不上它们被发明的速度;安全监测的速度,也同样赶不上它们的研发速度。

所以,我用下面6种食品(或者成分)告诉你6项原则。帮助你加深食物与食品的边界感。不需要你死记硬背,但需要举一反三,远离同类危害。

1/可乐中的磷酸:加速衰老

我就很爱喝可乐,在知道可乐含糖量很高之后也喝(偶尔)。看来糖分不是我最怕的?哈哈。

直到我了解了可乐配料表中的一个成分:磷酸。

我发现很少有人会看可乐的配料表。理由估计是:从小就喝啊,所有人都喝啊……

可乐的颜色在饮料界中简直最酷——黑得发红,红得发黑。这其实是磷酸的功劳,如果没有磷酸,可乐的专利深色糖浆让人看了并没有喝下去的兴趣。磷酸不只是可乐专属的添加剂,因为它可以给食物保鲜、增加色彩,为饮料增加酸味。

“你缺磷吗?”——我知道肯定没人问过你。(人体需要的矿物质之一)因为磷元素不仅不容易缺乏,而且极易过量。

血液中过量的磷=破坏血管+加速老化+骨质流失

(过量的)磷从哪儿吃来的?

素食者=植物+加工食品

杂食者=动物+植物+加工食品

你看,吃肉的朋友更加可能“高磷饮食”,天然肉类中的磷大约3/4可以被血液吸收。纯植物饮食不仅不会让血液中的磷浓度升高,还可以降低。原因是:植物中的磷以植酸形式存在,吸收率只有不到1/2。

那么加工食品中的磷酸盐添加剂吸收率是多少?答案是接近%。

你看懂了吗?头号敌人是加工食品中的磷!请问素食者,你的饮食结构中磷元素超标吗?

对策来了:

看配料表:磷酸盐、焦磷酸盐、三聚磷酸钠都PASS生鲜肉是最大的坑(欧洲已禁止添加磷酸盐),总之……少吃吧!下次喝可乐的时候,记得问问你的动脉乐意不乐意?还有肾脏。

2/脱因咖啡:过程致癌

咖啡本身是不能非黑即白的,但是脱因咖啡我还是要黑一下下的。

就我所知:咖啡对肝好(预防肝脏发炎),对便秘好(对便便有冲击力);但是,它对神经系统不好(造成依赖)。食物没有绝对的好,只有相对的好,所以喝不喝自己选择嘛。可是,脱因咖啡是什么鬼?反正是对咖啡做了手脚的。

有时候我们光知道“脱这脱那”了是不够的,你应该产生疑问:怎么脱掉的?

首先,脱掉咖啡因的咖啡豆比完整的豆子更容易腐败,腐败的咖啡豆和谷物一样会滋生黄曲霉菌。你看,不完整的食物总脆弱。

然后,你想啊,食物都是有机组织,你想拿走其中一种成分很容易吗?通常都会用到有机溶剂,比如年的时候德国人发明了用有机苯(1类致癌物)的方法,幸好淘汰了,现在很多品牌用的是氯甲烷(3类致癌物,可能致癌物)。

你要知道,食品工艺中用到的化学品不要求写到配料表中。

原因可能是过程残留可以被忽略,但是,残留是肯定有的。在各种脱咖啡因饮料中调查得知氯甲烷的残留浓度大约是1ppm(ppm是浓度单位,折合1/000)。和添加剂同样的道理,你愿意积累吗?

当然,现在有了更自然的方法:比如乙酸乙酯(也有低毒性)、二氧化碳或者水。

不过,咖啡业内人士表示,氯甲烷的优势是不会影响咖啡的风味!水洗法对咖啡味道影响较大,因为会连带损失水溶性的植化素。所以,仍然是氯甲烷“赢了”!

对策来了:

重点是:“脱这”“去那”的不要喝,总会遭遇化学溶剂嘛担心咖啡因干扰铁质吸收,不如换成一杯橙汁,即刻提高3-6倍吸收率不存在零咖啡因的decaf,可以选天然低因的豆子,或者让高级咖啡师用手艺搞定(我询问了一个曾经开咖啡馆的朋友,告诉了我怎样制作低咖啡因的法子,但对小白的我来说,我掌控不了,哈哈)或者选有机脱因咖啡(采用二氧化碳或反复水洗)有诚意戒掉咖啡(因)的,推荐姜茶/路易波士茶

3/分离蛋白:大豆本人也看不懂了

大豆分离蛋白?嗯……大豆说:我不认识。

不认识的就别吃。

有意思的是我其实在阿里巴巴平台发现了大豆分离蛋白的货源,从而了解了行业:

我得出2个结论:

首先,大豆分离蛋白不是为了给你补充蛋白质(就是蛋白粉)而生的,它是一个相当大的产业(美国最先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技术已经成熟),也是非常廉价的食品加工原料和食品添加剂……

其次,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添加剂圈子里可谓“大腕儿”,它同时具有乳化性/水合性/吸油性/凝胶性/发泡性/结膜性等很多本事……

所以,它会出现在(通常以注射的形式):火锅丸、火腿肠、甜不辣、骨肉相连、麦乐鸡、午餐肉、鱼糜制品、汤、饮料、奶制品、面包中…….还有:素肉(仿荤)。记得前面说的“吸油性”吗?大豆分离蛋白的吸油率达%,也就是说,用大豆分离蛋白做成的仿荤肉,想少吃油很难。

这些低成本的食品工业原料无法保证大豆的来源是否非转基因,分离蛋白的工艺也是极其复杂的,会多次使用化学溶剂浸出和分离,浸出的豆粕变成动物的饲料……

从全食物的角度来考虑,虽然说蛋白质是大豆自己身上的,但是单独提纯出来的成分,通常都会造成身体过度吸收,大豆蛋白的吸收过量会给肝肾造成代谢负担。所以各种蛋白粉只适合短期补给(比如大病初愈),并不适合长期食用。

何况,大豆里面最出名的角儿不是蛋白质呢,是大豆异黄酮:这种天然植物雌激素在我们体内可以充当2种职责,抗雌激素作用(降低乳癌风险)以及亲雌激素作用(缓解更年期症状),这和只能够单向作用动物雌激素完全不同(增加乳癌风险)。

所以,吃大豆就吃完整的吧,让好处叠加起来!

对策来了:

各种来源的分离蛋白都不要多吃,肝肾不喜欢。完整的食物成分一般写的是:大豆、豆奶、或者大豆粉,叫做“蛋白”就可能提纯了。物理方法得到的大豆纤维/大豆拉丝蛋白不属于精加工,会在素香松里出现,有纤维感,保留比较完整。豆乳冰激凌不是用完整大豆做的,是用大豆分离蛋白代替脱脂奶粉,或者用去纤维的大豆。我以前会用1勺大豆胜肽加入精力汤,让植物奶昔更浓稠,“胜肽”是台湾叫法,大陆后来不允许,只能叫做“大豆蛋白粉”,不是很准确,它其实是分子比蛋白质还要小的多肽,属于营养补充剂,少用可以,也不要依赖。宫保杏鲍菇这种不算仿荤,往往和肉名一样的多是仿荤,最好不吃。

4/%果汁:糖的另一种形式

很多人会被“%”骗到,坦白地说,你觉得瓶装%果汁和鲜榨果汁味道一样吗?

绝对不一样。颜色艳丽,味道hou甜。

你知道吗?预包装果汁的诞生不是水果商的主意,是甜味剂开发者和食品公司!

业内人士把%浓缩果汁叫做“strippedjuice”(抽干果汁),浓缩过程使水果受尽折磨,体无完肤:先去掉外皮(水果大部分植化素集中在接近表皮的地方)、从果肉中提取果汁(继续损失纤维素)、然后用化学物质中和苦味(苦味可能来自抗发炎的类黄酮)、最后高温蒸发掉果汁中的水分,这样的浓缩果汁就是糖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几乎只剩果糖。

但是浓缩果汁的优点是属于食品工业的:运输体积小,灌装之前兑水/加糖/防腐剂就行了。

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报道了一个关于纯果糖实验的发现:研究人员为年轻的实验对象每餐提供1杯糖分饮料,分别是:葡萄糖/果糖/玉米糖浆。2周后发现,后面2组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肪酸结合蛋白均提高了25%左右。

这种果汁可以用到文章前面的梗,叫做:曾经是水果。

那么后来发明的NFC(非浓缩还原)果汁如何呢?还有那个HPP超高压冷杀菌果汁是不是很棒?

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告诉你吧,记住:想要装进瓶子里都要付出代价。

大多数人从这两种技术中看不出破绽,我也承认它们的品质的确很高了。但是吧,谁让我是一个重视天然酵素的人呢(写过高酵低温料理的系列)……你想想看,你用榨汁机转出果汁,装进饮水瓶,带出门,你的果汁颜色不会发生变化吗?当然会,这是果汁中存在活性酵素的表现。

所以我告诉你个秘密:酵素是食品公司最最最不喜欢的成分,没有人会保护它。NFC果汁采取瞬间高温或者巴氏低温的方法灭菌,灭菌就一定会使酵素失活;HPP超高压灭菌灭酶,在灭掉坏的微生物、好的微生物的同时,也灭掉了酵素。

你觉得自己做果汁麻烦吗?看看下图NFC果汁的生产线你就不会嫌麻烦了吧:

对策来了:

果汁机(高速搅拌机)是值得的投资,可以让不爱吃水果的人多吃水果。椰子水是唯一不需要浓缩再还原的果汁,人家自己就是水。和椰青的区别也是灭菌灭酶啊。出门在外也最好喝鲜榨果汁,反正NFC果汁不要碰。蔬果昔比蔬果汁更推荐,除了果汁断食或者需要迅速补充维生素的时候。体内酵素是越用越少的,所以喝预包装果汁不如吃水果。

5/味精:炸裂脑细胞

味精,究竟,到底,有没有毒?!

你的疑问并不奇怪,因为味精和阿斯巴甜一样,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被证实和被推翻过程。一个长辈曾经跟我这样说:“粮食里都有谷氨酸钠啊!是安全的呀。”这种看法迷惑了很多人。你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天然存在的,不等于它出现在食品中就是安全的。

错综复杂的现代食物链呀……必须要从历史上去看问题……

年:这种鲜味剂被日本化学家在海带中发现,为大规模生产申请专利,叫“味之素”;

然后,中国人吴蕴初发明了把面筋和大豆用盐酸水解的化学方法制造,取名“味精”,因此打入美国市场,味精和味之素风靡全世界。

年:日本人发明发酵方法制作味精,把糖+尿素+短杆菌变成味精,又一次降低成本;

年:日本10大发明“强力味精”,鲜度是过去味精的倍;

(强力味精是乌苷酸钠+谷氨酸钠的协同作用,因此加入食品中最好用…)

人类对鲜味剂的研发还没有结束呢……

你看,味精的发展方向其实是:更节约成本、更强效、更加偏离食物本身。海带表面的白色粉末和海带汤蒸发结晶以后的棕色晶体就是天然的谷氨酸钠。但是池田菊苗在发现海带汤的美味之后果断放弃了海带,因为:10斤海带只能提取0.2g的谷氨酸钠!所以,我们吃到的化学味精,比起天然味精,远远超量了。

年开始,美国食品工业数据显示,每隔10年味精的使用量就会翻倍,而且味精会被用到婴儿食品中!在这之前,研究人员发现味精能在人体中激发几十种有毒反应。(毒素协同作用)

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在老鼠实验中发现味精导致了普遍的脑损伤,尤其是对幼年和新生动物。之后,味精曾经被迫从婴儿食品中去掉,但FDA不愿意宣布把味精加入婴儿食品是不合法的,所以事实上,美国市面上仍然有含味精的婴幼儿食品。

谷氨酸钠致癌吗?我查询了世界卫生组织1-2-3类致癌物清单,谷氨酸钠暂时不属于致癌物,它属于“亢奋神经毒素”,已证实能够造成脑部伤害,而且它可以经由母亲传给胎儿从而造成孩子的脑部损伤。

所以说到症状,和味精关联最大的是偏头疼。如果把味精从饮食中严格剔除,那么很多偏头疼都会好转。

鲜味剂的研发不会停歇,还是家庭烹饪最保险!

对策来了:

2/3的外食都会遭遇味精,包括中餐和西餐。有些餐厅标识不使用味精,但是也有可能在酱油和调料中吃到味精。2/3的食品都会添加味精,只是名字千变万化,可能含有味精的化学添加剂:自溶酵母、酵母提取物、卡拉胶、明胶、鲜味剂、“天然”鲜味剂、麦芽糊精、酪酸钙、水解蛋白质、水解蔬菜、水解燕麦粉、酱油、香料……(对味精极其敏感的人会有反应)对味精的急性反应,叫做味精症候群,有2种方法可以帮助解毒:喝绿薄荷茶,或者连续每天服用3次50mg维生素B6,直到症状消失。

6/葡萄酒:去掉酒精更抗癌

大多数食品营销都是相关性营销。

有一个故事叫做“法国悖论”:认为法国人是高热量高胆固醇吃货,可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英语系国家低得多。原因可能是——红葡萄酒。

但是逻辑控的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叫做“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比如说夏天的海边,如果说(A)游泳死亡人数和(B)冰激凌销量成正比,你信吗?但其实,那是因为A和B这两个变量都和变量C有关——气温升高。所以,这样的A和B之间是相关性,不是因果性。

这个例子非常明显,但是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经常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而且很多营销手段就是建立在这个诡辩之上的!

我们聊聊红酒和抗癌的关联吧:(因为总有人问,喝红酒好还是白酒好?)

哈佛护士健康调查发现:即使每天喝少量的酒,也会增加罹患乳癌的风险。也就是说:乳腺癌对酒精零容忍!但是,那些饮用红酒的人不会增加乳癌风险。听起来像是法国悖论了?

其实,产生抗癌作用的植化素就在是酿造红酒所用的紫色的葡萄皮里,它能够抑制雌激素合成酶的活性。所以,通俗来理解,是葡萄皮的作用抵消了酒精的致癌作用。

表面看来法国悖论一直被认为和红酒有直接关系,所以法国的红酒也是挺好卖的,但其实往本质去看跟酒不酒的没有关系,只是其中一种酿酒成分的好处而已。

对策来了:

你为什么要喝红酒来抗癌呢?喝无酒精的葡萄汁,或者把葡萄丢入料理机连皮带籽一起打成精力汤不是更好吗?我终于插广告了:春节前在素食星球买了5瓶无酒精的红葡萄酒,那个就很好。

在大三的时候我经历了一次离奇的感受,因为连续通宵熬夜写东西+浓咖啡+一些我至今怀疑的化学成分,我坐在咖啡馆里开始了一种奇特的失忆:发生在前1秒的事情全部忘记,只知道当时我在做什么。

我只能靠QQ群里的聊天记录知道我刚才在干嘛,刚才的刚才在干嘛。这种独特的视角使我处于当下的思维非常清晰,我做了很多事情,查询了原因,和朋友冷静地聊天,在百度发了帖子(很多人参与分析),还给一个离得不远的朋友发了我的位置。

然后,虽然我忘了,那个收到地址的朋友来找我了。然后我们走了很远的路走回学校,也许因为循环系统加速工作的缘故,这种不良反应在晚上消失了。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聚焦当下的感觉。不遗憾过去,不恐惧未来。

虽然今天总在说原则问题……这不能吃…那不能吃…不过我想在结尾跟你说:无论你已经吃了什么,都不要为此纠结。纠结,是非常低能量的状态。无论你爆碳水之下吃了3碗泡面,或是作为素食者不小心吃到了肉,过去的都不值得驾驭你现在的心情。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想吃的,应该吃的食物上,才能塑造未来的你。

生活需要原则,也需要松弛。

—NINI—

NINI,素食营养撰稿人,中华自然疗法总会自然饮食疗法咨询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健康料理分享者。一个讲道理的素食主义者,擅于用理性文字分享植物营养,帮助更多人健康吃饭。

“食物也打假”

你都吃过哪些假食物?

留言曝光吧~

素食星球原创出品

如需转载,请于后台回复“转载”获得授权

NINI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