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李越文并摄
提要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农业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战略资源,对于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种质资源大国。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许多种源还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
如何打赢种业翻身仗?“必须掌握良种培育这一基础性技术,激活种质这一‘沉睡资源’,实现种源自主可控。”采访中,多位从事种业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均提出此看法,要在广泛收集和保护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挖掘和利用,让种质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创造更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资源、新品种,从源头上保障种业发展与种业安全。
作为农业大省,辽宁种质资源创新使命在肩。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培育并推广了一批高产、稳产、绿色的优良新品种,“十三五”期间,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个,为“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提供了重要支撑。
那么,一粒种子从研发培育到推广,成长之路有多长,相关人员付出了哪些努力,当前取得了哪些突破?
记者再度一探究竟。
挖掘“闲置资源”
提升种质开发利用能力
育种的目标是服务生产,育出新的、符合时下产业发展需求的资源,其本质是种质资源的创新。
创制的新资源、育成的新品系经过审定后,成为新品种,可应用于生产实际。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更是种质资源利用的必经过程。
采访中,多位育种专家均表示,种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当下“育种人”的共同功课,是破解种业“卡脖子”技术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取得了明显成效。自主选育的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95%,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75%和85%,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和重要农副产品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但不容否认的是,与“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育种4.0水平相比,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有不小差距。
大豆、玉米的单产水平还不高,部分地区、部分蔬菜种子依赖进口,生猪繁殖效率、饲料转化率等尚不及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品种方面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相关产业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
与此同时,大量资源还处于“闲置”状态。我国拥有5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居全球第二。但是,完成资源精准鉴定的不到10%,真正有用的基因还没被完全挖掘,大多数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迫切需要抓紧研发,补齐短板。”省农科院副院长孙占祥说,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要以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依托,搭建专业化、智能化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发掘平台,建立全国统筹、分工协作的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通过开展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深度发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构建分子指纹图谱库,强化育种创新基础。省农科院作为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单位,已经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开展工作。
对于野生大豆的精细评价正在进行中。省农科院种质资源库负责人吴禹表示,在完成全省野生大豆资源收集保护工作的同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们用最小的样本覆盖最大的群体。”吴禹表示,已经从全省近个野生大豆居群中,找到了份核心种质。今年还要做微核心种质,用基因测序方式,做到份。
核心种质是以尽可能小的样本覆盖原种质群的绝大多数遗传多样性。数量上的“精”与质量上的“准”,使其在种质资源精细评价、基因挖掘和种质创新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种质群的代表,核心种质基本上包含了整个群体的已知和未知优异基因,通过对其深入评价和研究,为基因挖掘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更详细、更准确的资源信息,便于资源使用者直接或作为线索快速准确地从海量的库存资源中找到目标材料,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去年,省农科院对多份资源进行了基础性状评价,稳步推进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为深入挖掘、广泛利用种质资源夯实了基础。
聚合基因优点
培育更多突破性品种
对于育种者而言,优良育种材料短缺,会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资源收集后,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有用的基因提取出来加以科学化利用,创造出新种质,实现资源和育种的密切衔接,是现代种业的焦点。
这个过程中,资源最为关键。谁占有更多资源,谁就掌握了选育品种的基础优势,具备了种业竞争的主动权,就有可能创造新品种。
对于这一点,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郑文静深有体会。水稻是三大主粮之一,其产量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饭碗。多年来,郑文静和团队一直从事水稻品种选育工作,育成了品质好、产量高的辽星1号,一度成为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的主栽品种。
但在年,水稻稻瘟病在全省大面积暴发,辽星1号也未能幸免。“当时我就在想,要选育一个品种,不改变辽星1号高质高产的特性,同时还要增加其抗稻瘟病的抗性。”郑文静说。她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寻找抗源,终于在试验田里发现了港育具有抗稻瘟病的基因。
之后,将辽星1号与港育反复杂交,定位到了稻瘟病广谱抗性新基因Pi65,通过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育成优质、抗病、高产的粳稻新品种辽粳。
“发现Pi65这个基因,是育成辽粳的先决条件。这一个小基因,实现了对抗水稻稻瘟病的大突破。”郑文静说。
一个基因挖掘与利用的过程,大抵就是一个新品种诞生的过程。
“三月风光一岁无,杏花欲过李花初。”涉及李、杏的诗句表明,李、杏很早就在我国栽培。
省农科院果树所所长刘威生表示,李、杏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地区分布广泛、种质资源丰富,但产业化程度低、产量少,主要原因是缺乏综合性状好的李、杏品种。
“早期的本土品种成熟后果肉软、外观不鲜艳、稳产性不好、商品性差,后期从国外引进的品种果肉较硬、耐储运,但口感欠佳。”刘威生说。怎样聚合两者的优点,培育适应性强、品质优且耐储运、着色好的品种,省农科院果树所为此付出了20多年的努力。在系统开展李、杏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的基础上,他们率先提出李、杏育种路径图,攻克了果树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的世界难题,突破性地育成以“国峰2号”“国峰7号”“国之鲜”为代表的新一代李、杏品种。
放眼全国,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系统普查,零星散落在我国各地的地方品种被收集上来,通过鉴定和利用,育成了一大批具有突破性品种的杂交水稻、高产小麦等,无一不是源于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眼下,通过资源的利用来育成更多有突破性的品种,是实现高产、优质、早熟等育种突破的关键,也将有效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随着资源利用的愈加充分,新品种诞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加速对接市场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新品种诞生后,如何快速与市场接轨,应用于生产实际,科企合作这一环至关重要。
“种质资源利用这个领域,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专业性强,需要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任何一方缺位,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省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隋国民认为,育种企业和科研院所要形成创新共同体,加快资源、人才、技术在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按需流动。
已有成功案例。
在沈阳恒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竹青感叹,自从和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后,引入宾王菇这一品种,改良了企业原有的产品格局,极大助力了企业生产提质增效。
宾王菇属于伞菌目,白蘑科,离褶伞属,为辽宁本土特色野生食用菌。年,省农科院食用菌所专家在彰武县四合城乡发现该野生菌株,并成功分离获得菌种,经中科院微生物所鉴定为并未见有驯化培养的报道的菌类。
“宾王菇口味好,但驯化不易,出菇率不高,生产技术上有瓶颈。”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张鹏表示,如何让这一品种实现规模化生产,是科研人员的攻关方向。同时,生产企业也需要这类新品种丰富产品品类,满足市场需求。
攻关的过程并不容易,这一研究就是23年,直到今年方传喜讯。“我们团队首创宾王菇高温逆境多孢仿自然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率先选育出适宜工厂化栽培的宾王菇新种质2个,并创建一套高效液体菌种制备体系和以秸秆、玉米芯和菌糠等农业废弃物为基料的宾王菇工厂化生产再利用体系,实现了宾王菇菌种及工厂化栽培研发取得重大性突破。”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室主任宋莹表示。
“这一科研成果与沈阳恒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接后,企业有了新品种,有望一改以往金针菇‘独大’的生产格局,增强抗风险能力。我们的科研成果有了用武之地,一举双赢。”张鹏说。
小种质中蕴含的磅礴力量,促进了企业生产,带动了产业发展,惠及了万千农户。
盖州市小石棚乡杨树房村,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小村庄,先天条件注定其无法种植大田。种植水果是杨树房村唯一的出路,却又因果品结构性过剩、产品同质化一度陷入窘境。
省农科院研发的李子新品种,改变了这一格局。
记者在果树种植户李德峰家的果园里看到,“国峰2号”“国峰7号”李子长势良好。“自从年引进省农科院果树所的新品种,我家果园的效益大幅增长。李子价格从每公斤6元涨到10元,仍然供不应求。”李德峰说,下一步,他还要扩大种植规模。
果园的规模化发展,为村里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带富了村民。现如今,仅靠果品种植这一产业,杨树房村村民年均收入已突破1.2万元。
种质资源最大的价值在于动起来、用起来。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侯艳华表示,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种质资源开发力度,初步形成保、育、繁、推全产业链条,不但资源保住了、用好了,还打造了特色产品,在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我省将着眼长远,在解决好普查怎么干,资源怎么保的基础上,着力在资源怎么强上下功夫,不断加强种质资源基础创新研究,加大品种产业化开发力度,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种业创新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形成保用互促的良性循环。-08-1:00:00:0从发现一粒种子到成为一个产业,要经历一个十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