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A股大跌后的股票很便宜,我们为什么不敢 [复制链接]

1#

前言:“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叔本华

为什么下跌了,还不敢买了?

我在证券市场呆了十多年,有个问题一直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股市大跌之后,我们明明知道股票非常便宜,但是我们就是迟迟不能出手买入呢?所有人都知道,在股市要赚大钱,一定要低买高卖。也就是说,要在大熊市里大量买入,在大牛市大量卖出。可是事实上正好相反,投资者往往是高买低卖,在大牛市大量买入,在大熊市里大量卖出。业余投资者如此,专业投资者也是如此。这种现象只有一个解释,大跌之后非常恐惧,不敢买入,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要成为战胜市场的投资大师,必须首先战胜自己。

第一,事实:大跌更便宜却没人买。

大跌之后股票变得便宜多了,业余和专业投资者都不敢大量买入,甚至卖出减仓。巴菲特早在年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兹威格在《YourMoneyYourBrain》书中发现同样的现象再次重演。看看中国的基金投资者,年股市大涨,股票基金份额一年从亿份暴涨到亿份,1万多亿资金高位套牢。年上证指数一年暴跌2/3以上,但基金份额基本不变,考虑到当年股票基金发行新增亿份,基民们不但没有趁机大量低位买入,还卖出了亿份。再来看看中国的基金经理。

年8月2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文章《基金反向指标是怎样炼成的》称,根据财汇资讯统计数据,年基金仓位一直维持在77%以上。年10月上证指数创出历史最高达到点,基金仓位三季度和四季度都达到80%以上,创出历史高位。年股市开始一路下跌,10月28日最低跌至点,基金仓位也逐步下降,四个季度分别是75.33%、71.78%、68.50%和68.81%,跌近历史最低水平。

第二,解释:大跌后恐惧卖出是本能反应。

如果说,业余投资者不专业,没有经验,在大跌后惊惶失措,明知便宜也不敢大量买入,很正常。那么专业投资者为什么也是这样呢?其实,业余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都是人,面对大牛市股市大涨,本能反应会贪婪地买入,但面对大熊市股市大跌,本能反应会恐惧地卖出。

我们大脑深处,和耳朵顶部平齐的地方,大脑颞叶内侧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形似杏仁的神经元聚集组织,叫做杏仁体。研究普遍认为,大脑杏仁体是恐惧记忆建立的神经中枢,激起我们愤怒、焦躁、惊恐等情绪反应。杏仁体反应速度快到只有12毫秒,比你眨眼速度还快25倍。看到恐惧的现象,杏仁体会马上反应。仅仅是想到会出现恐惧的现象,杏仁体也会马上反应。

股市暴跌,如同大地震、大雪崩,所有人都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害怕更大的地震,更多的雪崩,这是连锁反应,这会让我们像本能地躲避到安全的地方一样,卖出危险的股票,持有安全的现金,是这种情形下让人感觉最安全的情绪反应。

第三,反思:战胜市场首先要战胜自己。

生活中我们总是跟着感觉走,但投资中有时要反着感觉走。大师之所以能够战胜市场,首先是能够战胜自己,听从于理性,而不是盲从于本能和直觉。

著名基金经理BrianPosner说:“如果一只股票让我感觉到我很想抛掉它,我就可以非常确定这只股票会是一笔非常好的投资。”同样,戴维斯基金公司的克里斯托弗戴维斯也是学会了在自己感觉“吓得要死”的时候去投资。他解释说:“感觉到的风险程度越高会把股价打压得更低,反而降低了真正的投资风险。我们喜欢悲观主义产生的低股价。”(大资金可以这样做,普通散户绝不可以随便抄底)

巴菲特一再重复他的投资成功秘诀只有一句话: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股票投资最重要的不是卖得好,而是买得好。只要你买得足够便宜,基本什么时候卖都可以,都赚钱,只有赚多赚少的区别。但是你买的价格过高,卖的时机不好,很可能就是赚钱与亏钱的区别了。毫无疑问,最好的买入时机,就是暴跌之后。巴菲特说:“我总是在一片恐惧中开始寻找。如果我发现一些看起来很有吸引力的投资目标,我就会开始贪婪地买入。”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股市暴跌时买入,看到、想到,甚至计划好都不行,必须真正做到才行。战胜市场,就是战胜大众,前提是战胜自己,超越本能反应,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这也是为什么长期持续战胜市场的投资大师极少的原因。

让思维转个弯

法国有位富商,在郊外拥有一座私人园林。但周围一些居民经常闯入玩耍,弄得园林脏乱不堪。他想尽办法,在四周围上篱笆,竖起“禁止入内”的木牌,全都无济于事。后来,经过一个教授朋友的指点,他在路口竖起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假如被*蛇猛兽咬伤,医院距此15公里。从此以后,就很少有人敢进入园林了。

其实,园林没有变,只是换了个思维,从阻止变成警告,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任何一件事,换个思路、换个角度来看,再难都能迎刃而解。

作家吴晓波,曾讲述过一段经历。年,他联合央视,计划拍其畅销书《激荡三十年》的纪录片。在原本的规划中,他们准备采访书中30位主要人物。可具体执行时才发现,这30人今天几乎都是*企界的大佬,现在根本约不到。

面对这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整个团队顿时陷入绝望当中。正当他们准备放弃时,制作人罗振宇突然说:为什么非要采访当事人?不能采访那些旁观者和见证者吗?张瑞敏不是砸冰箱吗,采访不到他本人,我们可以采访报道他砸冰箱的第一个记者啊。

一语惊醒梦人,吴晓波他们听后,都认为这个主意可行。于是,他们找到多个与当事人相关的次要人物,进行集中式访谈。对书中的当事人,只做简单的外围采访。四个月后,纪录片一经推出,便获得巨大反响,几乎包揽了该年度所有大奖。吴晓波后来感慨,多亏了罗振宇,他们才能跳出思维定式,选择采访旁观者。不仅解决了拍摄难题,还让影片有了更多的细节,这点也成为它最大的特色。

漫画家蔡志忠说:“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际关系是金牌,而思考能力才是王牌。”遇到事情,一味墨守成规,便只能撞上南墙。当你感到走进死胡同时,不妨变通下,看看旁边有没有其他出口。

让思维转个弯,须臾之间可能就天地自宽,世界也会明朗起来。

MACD指标柱状图分析基本方法

在股市电脑分析软件中通常采用DIF值减DEA(即MACD、DEM)值而绘制成柱状图,用红柱状和绿柱状表示,红柱表示正值,绿柱表示负值。用红绿柱状来分析行情,既直观明了又实用可靠。

当红柱状持续放大时,表明股市处于牛市行情中,股价将继续上涨,这时应持股待涨或短线买入股票,直到红柱无法再放大时才考虑卖出。

当绿柱状持续放大时,表明股市处于熊市行情之中,股价将继续下跌,这时应持币观望或卖出股票,直到绿柱开始缩小时才可以考虑少量买入股票。

当红柱状开始缩小时,表明股市牛市即将结束(或要进入调整期),股价将大幅下跌,这时应卖出大部分股票而不能买入股票。

当绿柱状开始收缩时,表明股市的大跌行情即将结束,股价将止跌向上(或进入盘整),这时可以少量进行长期战略建仓而不要轻易卖出股票。

当红柱开始消失、绿柱开始放出时,这是股市转市信号之一,表明股市的上涨行情(或高位盘整行情)即将结束,股价将开始加速下跌,这时应开始卖出大部分股票而不能买入股票。

当绿柱开始消失、红柱开始放出时,这也是股市转市信号之一,表明股市的下跌行情(或低位盘整)已经结束,股价将开始加速上升,这时应开始加码买入股票或持股待涨。

MACD指标的高位和低位

如果要进一步了解MACD指标在实用当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和运用法则,首先,我们要认识MACD指标的高位和低位。但在认识高位和低位之前,必须先了解MACD指标0轴线的另一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了,0轴线的柱状线就是DIF减去DEA所得的差的一种表现形式。0轴线其实就是这个差由大变小(由正变负)和由小变大(由负变正)产生转折时的一个标准转换平台,即正负值的表现标的。换言之,如果说50MA平均线是中期股价多空走势的分水岭的话,那么0轴线就是MACD指标的多空分水岭。如图3-11所示。

从图3-11中,我们再一次看到,当股价上穿50MA平均线的时候,MACD指标的DIF几乎同时上穿0轴线;同样,当股价下穿50MA平均线的时候,MACD指标的DIF也同时下穿0轴线。这再一次说明MACD0轴线的作用与MA均线指标中50MA平均线的作用一样,其主要用途就是区分市场中期的阶段性多空市场。

接下来,我们就来解释MACD指标中的高低位,用以确定阶段性趋势的高位和低位。如图3-12所示,我们看到,MACD指标的DIF线和DEA线总是在0轴线上面和下面运行。当这两条线离开0轴线很远,达到相对的高位和低位以后,就会出现交叉现象。每当出现交叉,行情就会发生变化或走向反面。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MACD指标的高位和低位实际上就相当于行情价格走势的阶段性高点和低点区域,也可以说是阶段性最高点、最低点区域。所以,如果你发现MACD指标的DIF线和DEA线过度脱离MACD指标的0轴线时,通常市场行情(价格)也会出现过度偏离50MA平均线的过度乖离情况。这再一次说明MACD指标实际上依然延续了葛兰威尔八大法则中的乖离法则,只不过MACD指标通过二次优化之后,让价格走势的形态变得更加平滑。

从图3-13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MACD指标的高位和低位到0轴线之间的距离与股价(或5MA)和50MA平均线之间的距离是相同(近)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MACD指标的最高位其实就是股价(5MA)上涨途中距离50MA平均线最远的部位,即上涨中乖离率最大的地方。同样,MACD指标的最低位其实就是股价(5MA)下跌途中距离50MA平均线最远的部位,即下跌中乖离率最大的地方。

由此,我们知道了,原来当行情不断上涨和下跌导致股价(5MA)远离50MA均线时,MA指标就会随之形成一个高点和低点。如果这一高点和低点过度乖离0轴线,则意味着价格过度脱离50MA平均线,此时MA平均线的乖离法则就开始发挥作用了,行情必然会因为短期内的涨幅和跌幅过大出现超买和超卖,而导致行情向50MA平均线回归,引发阶段性下跌和上涨行情。此时如果MACD指标在高位形成向下交叉,通常意味着价格要从高位往低位回归了,后市极有可能出现回调走势:反之,如果MACD指标在低位形成上涨交叉,通常意味着价格要从低位往高位回归了,行情就极有可能形成反弹走势。

由此可见。MACD指标其实表现的就是短期股价与长期股价上涨和下跌时的乖离值。其乖离值越大,说明短期上涨和下跌的力度越大,MACD指标中的DIF线和DEA线的走向就越陡峭,且位值越高,市场超卖和超卖就越严重。

相反,上涨和下跌的力度越小,指标中的DIF线和DEA线的走向就越平稳或不断缠绕,市场就会表现平平。所以MACD的高位和低位表现的就是股价与50MA平均线的乖离幅度,即超买和超卖的力量幅度,也可以说是股价偏离50MA均线的幅度指标。

MACD的摆动区间

MACD指标所显示的是一个相对短期的行情走势,所以它所提示的交易机会也属于相对较短的周期内的交易机会。

当然,在周线图和月线图中,它所代表的则又承于较长周期内的行情走势。在本节中,我先以大家最熟来的日线图作为题例,来讲述MACD的摆荡区间和其所代表的各种形态的具体涵义。如图3-10所示。在讲述MACD指标的摆荡区间之前,我们要先搞明白图3-10中MACD指标所展示的一些形态特征和属性。

从图3-10中,我们可以看到,MACD指标的DIF线和DEA线总是围绕MACDO轴线上下穿越。从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每当MACD指标的DIF线上穿0轴线的时候,如图中竖线1所示,股价也同时或先后上穿50MA平均线:每当MACD指标的DIE线下穿0轴线的时候,如图中竖线6所示,价格也同时或先后下穿50MA平均线。

那么,当MACD指标的DEA线上穿0轴线和下穿0轴线时,行情会发生哪些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当MACD指标的DEA线上穿0轴线的时候,主图中的10MA平均线也几乎同时上穿50MA平均线,如图中竖线2所示;每当MACD指标的DEA线下穿0轴线的时候,主图上的10MA平均线也小平同时下穿50MA平均线如图中竖线7所示。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MACD指标中的DIF线与DEA线相互交叉时,主图中的价格走势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当MACD指标的DIF线下穿DEA线,形成向下的交叉时,价格也几乎同时下穿10MA平均线,如图中竖线3和竖线5所示;相反,每当MACD指标的DIF线上穿DEA线,形成向上的交叉时,价格也几乎同时上穿10MA平均线,如图中竖线4所示。由以上分析可知,MACD指标只不过是用另一种走势形态来表现价格的走势趋向和波动情况,所以它的摆动区间也就类似于阶段性的行情(价格)走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虽然在实际交易中有些行情的走势并不总是与MACD上述形态的走势完全同步,比方有时候,价格已经上穿10MA平均线了,但是MACD指标的DIF线并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上穿DEA线。这是因为行情虽然上穿了10MA平均线,但是因为其上涨的时间较短,还无法有效地带动阶段性的“成本”上移,所以MACD指标的DIF线和DEA线暂时无法将这种现象反映出来。因为MACD指标的DIF线和DEA线都是通过二次平滑之后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有时候如果行情的变化不是太大,太小的波动往往会被MACD指标的二次平滑过程给平滑(过滤)掉了,所以太小的波动根本无法通过MACD指标及时反映出来。

当然,MACD指标的这一“缺点”在某些时候也是一种优势。在遇到波动不大的行情变化时,会因为这种平滑效果而起到过滤杂波的作用,以避免MACD指标频繁发出信号,使MACD指标稳定可靠地表现行情走向和买卖信号。

在上面的图示中,你会看到我在0轴线的上方写了“多头区间”、“空头区间”的字样。这说明,每当MACD指标的DIF线和DEA线上穿MACD指标的0轴线,并在0轴线的上方运行的时候,就代表行情已经进人了阶段性多头区间。相反,每当MACD指标的DIF线和DEA线下穿MACD指标的0轴线,并在0轴线的下方运行的时候,就代表行情已经进人了阶段性空头区间,即MACD指标的摆荡区间。换言之。MACD指标实际上就是一个确定阶段性趋势的指标,也可以说是一个区分阶段性多空市场的指标。

最后三点戒告

戒盲目跟进

当证券市场上的股价不断升高之际,大部分的股民都会因为股价升高获利而眉开眼笑,而过去在跌风中被套牢的痛苦,此时却早已云消雾散。

在牛市中,总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不少老股民在投资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实际经验都比新股民要丰富得多,因此,他们的每一次交易,无论是买进或卖出,都是非常谨慎的,事先都要经过详细的研究、慎重的考虑。尤其是在股价连续回升之后,老股民总是要对形势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衡量,用以往的股票纪录、股息、产品销售市场情况、生产情况、金融运行环境及未来趋势、资金情况、市场实际情况等方面的因素去估量股价是否合理以及可能继续上涨的幅度。

因此,不少有经验的投资者在低进高出的原则下,做了比较恰当的处理,虽然盈利不多,但该出手时就出手,基本上免却了套牢的危险。然而,那些进入股市不久的新股民,因为他们的判断能力以及实践经验都要比老股民略逊一筹,多数是凭一时的冲动,在股市不断地连续升高之际,不断买进,且不断加码,这样做固然在账面上能获利不少,然而一旦股市发生反转之际,就难免会慌不择路,在一面倒的下跌趋势中,溃不成*。而此时,老股民基本上已胜利大逃亡了,套牢和割肉的几乎都是在股价最高峰中洋洋自得的新股民。此时再进行结算,发现钱赚到手的是老股民,新股民在当时虽落得个心情愉快,现在却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戒逆大势而行

股价是在买进卖出的交易中形成的。股票的价格除了受客观的经济形势影响外,也受股民心理因素的影响。

当股民心理因素大到可以影响股价的地步时,即使股市中绝大部分的股价脱离其股票的价值,股民也应顺应大势做出抉择,切不可采取逆向操作。

顺势而为,当股民与大多数人一样买进和卖出时,那就可能在高价时也买进,低价时也买进。与此相反,股民在大家都不愿买的低价时买进,这样做也可能造成股价更低。如果你认为股价已达到高价范围,在股市的人气十分旺盛时决定卖出,这时也可能由于大资金的介入而使股价进一步攀升。除此之外,不大量买进,不追逐高价股票,更不轻易地介入等。就属于反向投资法。

一般地说,股票低于低价时,应采取乐观和期望的态度,应购买那些景气而绩优的股票。在股市中,关于顺势而为的格言许多,例如:“如果认为手中拿的并不是期望中的股票,那么就应该在股价大幅度上涨时及时脱手。”这里强调的是,当所期待的股市有利因素落空的时候,那么就应该采取顺应大势的投资方法。顺应大势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方法。股市上流行的另一句话是:“亮红灯时,如果大家都过去,就表示并没有危险。”显然,这表明一种大众的心理作用。只要承担的风险小,获利还是有希望的。当然,在当今,确实有利用逆大势的反向型做法而获利的。但是,对于这一点,股民必须有足够的自信心与获胜的把握,否则不要轻易逆大势而行。

戒十全十美

饭吃八分饱为养生之道,买卖在八成为股市哲理,两者之间的行为虽然不尽相同,但其道理却是相通的。

凡是做股票的人,谁都会期望着在最高价时卖出,在最低价的时候买进。但在股市中,事先谁也难以预测何处是最高价和最低价。甚至高明的股市分析专家也仅能指出高价区域、低价区域而已,且不一定每一次都能应验。所以想在最高价卖出、最低价买进的人,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在股市上次碰上一两次也仅为一时侥幸罢了。

股票难做,就在于人的贪婪,这是大多数股民克服不了的秉性,也是屡屡犯错的根源。若一个股民怀着卖出最高价的期望,当行情从高处往下走时,就会错把股市中的牛转熊仅仅当成是回档,以为股市还会上涨,结果抱股痴等,终于越等越低,由赚反赔。反之,期望买到最低价的人,因为贪心,当行情已经跌得差不多时,心理上还抱着仍会下跌的期望,结果仍是空手观望,终致行情彻底熊转牛后,只好再去追逐高价,或是眼睁睁地看着股价上涨,白白地失去了盈利的机会。

感谢你的阅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